【深度】机器人补贴乱象调查 - 深度调查 - 产业资讯 -AGV产业联盟官方网站 -新战略机器人网-工业、服务、AGV机器人产业资讯传播者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深度调查 >>正文
分享34K

【深度】机器人补贴乱象调查

发布时间: 2016-05-03 08:05:45 来源:经济观察报

核心提示: 这类科技研发项目或产业化应用项目的申报一般要经历几道程序,比如由当地市科委或工信部等部门发布通知,并附上申报标准和要求,经过筛选后通知企业进行答辩,专家组还要提出质疑。答辩内容涉及企业基本情况、项目必要性、项目技术基础、实施方案、目标、投资、进度安排以及项目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

经济观察报记者 冯庆艳

导语:在机器人产业化地方补贴里关键的一环是,负责补贴发放的地方政府部门很少进行实地验收,即便有,他们对设备技术的限定以及应用规范等也并不真正了解。

中国有多少家机器人企业?答案取决于如何给这些企业下定义。

4月23日,经济观察报从权威途径获悉,通过各地经信委摸底调研后报到工信部的行业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共800家机器人企业,其中本体企业200家左右。此次统计已经将工商注册里写有机器人名称而目前没做机器人业务,以及仅几个人的创业团队公司,或者实际机器人业务规模很小、与机器人业务关联性小等的诸多企业,排除在外。

而稍早些时候,由工信部主管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通信世界网给出的数据是:截至2016年4月20日,全国带“机器人”三个字的企业约3400家,其中不包含涉足、但名称没有“机器人”字样的企业,比如众多的自动化、智能装备和无人机企业。

一些来自民间和地方政府的不完全统计,也是大致的判断,甚至更高。比如2015年1月,全球机器人产业研究专家、东莞市机器人技术协会副会长罗百辉在深圳举行的一个投资沙龙上称,截至2014年底,中国机器人相关企业的数量超过了4000家。而当年7月,一份由深圳市经贸信息委牵头发布的白皮书显示,截至2014年底,仅深圳一地的专业机器人企业就达到200 家,通过拓展业务涉足机器人及智能产品领域的企业则超过3000 家。

看上去,中国的机器人行业从未像现在这般拥挤不堪。中国机器人网CEO赵勇对经济观察报算了一笔账:2015年中国机器人销售量只有7万台,一台按20万元算,产值才140多亿元,除去外资产品占比的85%,国内产品仅21亿元的销售额。照此计算,工信部统计的800家机器人企业年销售额平均不足300万;而如果换成民间统计的大口径,大部分名为机器人的企业,实际上几乎没有任何销量可言。

现实是,仍有大量的外部资本和其他行业的企业试图通过更名、改变营业范围以及并购投资等方式,挤进这场竞赛当中。“全国现在估计平均一天注册几家机器人公司,按照这个速度很快会有上万家机器人企业,早已超过全球其他国家总和了。”一位机器人行业人士表达了担忧:他们进入这个行业的动力何在?

地方政府首先描绘出了一副美妙的图景。据经济观察报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以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城市为首,全国共计有36个城市把机器人产业作为当地重点发展方向。以2020年为限,其中深圳预计机器人产业增加值将达到2000亿,广州、重庆、南京、湖北等四地将机器人产业规模目标定在达到或超过1000亿元,上海、东莞等地的目标则是超过500亿元。

更重要的是,这些地方给出了真金白银的信号——补贴。以深圳为例,自2014年起至2020年,深圳市财政每年都将安排5亿元,连续7年补助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产业。而东莞则安排在2014-2016年,由市财政连续三年每年安排预算2亿元,资助企业利用先进自动化设备进行新一轮技术改造,这被称为“机器换人”计划。整个广东省政府也不甘落后,就在今年4月18日,该省刚刚将2016年工业与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中的机器人发展专题资金约3.6亿元,下达到各地级以上市相关部门。

现在,高层也开始给出目标。2016年4月26日,这个产业第一个五年规划即《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出炉,由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解读称,到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10万台,服务机器人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

不过,中央的目标和地方的政绩之间显然存在一些差异。因为即便达到上述产业规划提及的2020年目标,中国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总的销售收入也不过500亿——尚不及广州一地发展目标的一半。

这像是一场由地方的热情和补贴引发的“大跃进”。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副秘书长姚之驹对经济观察报说,2015年春节前夕,国务院高层曾批示要摸清楚机器人发展情况,由此各地经信委展开了摸底调研,上述800家机器人企业的数据正是由此而出。

“这些数据将为产业规划的后续配套措施服务,下一步政府将出台《促进机器人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和《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等政策,相关的财税、金融配套政策也在讨论中。”姚之驹说。

北京市海淀区板井路59号。一家名为绿能嘉业(全名为“北京绿能嘉业新能源有限公司)的公司刚刚搬进这座毫不起眼的两层酒楼。这里的一楼是一家饭店,二楼则装修出来租给企业或创业者办公,诺大的集体办公区略显凌乱,零落地坐着几个员工。

一位公司负责人对经济观察报称,目前乃至未来,公司都将专注做石墨烯电暖产品,主要锁定南方和北方乡村无供暖市场,加盟到公司的技术专家也均为石墨烯领域人士。虽然是一家冠以新能源的高科技企业,但在这位负责人看来,公司与新能源的交集,仅仅是与一些光伏企业达成了互补合作,在安装分布式光伏设备的地区,找到石墨烯电暖产品的潜在客户群。

不过,这家公司令不少以机器人为主业的小企业羡慕不已。2015年,绿能嘉业获得了北京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促进专项40万元的资金补助,理由是一项关于大型光伏电站除尘智能机器人的研发,具体来说,是机器人领域技术较低的一种机械手产品。上述负责人称,虽然获得市科委的资助,但公司专注做石墨烯电暖产品,并不想将这项技术转化成产品进行销售。

绿能嘉业获得的补贴数额并不大,但通过机器人科技研发获得地方政府补贴,却是不少企业维持短期生存的捷径。东部省份一家工商注册信息并未含有机器人业务的公司负责人透露,该公司凭借与科研院所合作研发的一项机器人技术,获得了来自当地科委数百万的资助,对于这家年销售收入不足千万的小企业来说助益颇大,而之所以拿到这么多钱,用他的话来说,“找了不少关系,费了一番周折”。

该负责人称,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申请各级科委或地方政府管理下的研发课题,需要有一定技术研发实力,但结题相对于产品中试和产业化阶段更加容易。

这类科技研发项目或产业化应用项目的申报一般要经历几道程序,比如由当地市科委或工信部等部门发布通知,并附上申报标准和要求,经过筛选后通知企业进行答辩,专家组还要提出质疑。答辩内容涉及企业基本情况、项目必要性、项目技术基础、实施方案、目标、投资、进度安排以及项目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仅从程序上来看,无疑是非常严格的。

但事实上,为了尽快让项目结题,不少研究机构和企业从外边买来几乎所有机器人零部件,中间加进去自己所谓的“创新”,然后一台机器人就诞生了。“这些科研课题水分更大,只需要有一台机器人摆在那里,并不要求将其转化为真正的产品销售,很有可能结题了就中止应用了。”该负责人说。

上述负责人透露,一家注册地在上海市的某中小板公司,主营业务为电梯控制系统,2013年起进入机器人行业。当年的年报显示,公司“机器人与运动控制类产品”营业利润仅为18.85万元,但由于公司的“工业机器人专用伺服系统”被列入了“2013年上海市重大技术装备研制专项”,该公司仍然在2014年一季度成功获得了高达340万元的财政补贴,相当于公司同期净利润的五分之一。

这些科研项目的补贴主要来源于国家和地方的科研经费。北航机器人研究所教授丁希仑对经济观察报表示,机器人领域由跟踪前沿技术转为重点瞄准机器人的关键基础部件研发后,曾有一段时间提议让企业牵头、研究机构参与,但这并不理想,不少被选定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容易对国家科研经费依赖,只求短期效应,不考虑长远发展。

其中,最高级别的科研项目是科技部管理的863项目,该项目一般由大中院校联合企业进行申报课题,而且必须有省级、直辖市级别以上科委等行业权威部门机构的推荐,这类由科技部直接管理审核的课题,监管体系比较严格,一般不会给企业套取补贴的机会,但以地方各级科委的课题和项目,则很难避免“滥竽充数者”。

研发阶段的补贴往往数额不大,更多的产业补贴出现在机器人制造和销售领域。特别是2015年开始实施的针对机器人的首台(套)产品补贴,被各地试图进入机器人行业的企业看作是一门难得的生意经。

以中部某市的规定为例,机器人生产企业和应用企业联合申报的,各按产品售价10%给予补贴;研发企业单独申报的,按产品售价的10%给予补贴;自制自用产品按产品成本的10%给予补贴。关键零部件最高补贴额不超过50万元,单机产品最高补贴额不超过200万元,成套设备最高补贴额不超过400万元。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对称,利益驱使和首台(套)数量限制下,一些企业可以通过注册多个公司,申请首台套项目资金,一个公司每年或可申请10台(套)补贴,但如果十家公司,则100台(套)产品都可享受这项补贴。“这样导致的结果是,我们卖1000台产品赚的钱不如人家100台。”一位机器人企业负责人感叹。

尽管首台套政策是有门槛的,产品需要各种检测报告等背书,但由于技术复杂,不少地方政府并没有辨识的能力。上述人士称,一些缺乏技术、资金和资源的企业,会通过买“白牌机”进行贴牌销售,或者利用自己厂生产线技改,来获取地方政府的补贴,这已经是圈里公开的秘密。“有的购买国外产品,也有购买国内的,从零部件到整机,都存在这种现象,改改颜色、换换款式,最后一台自主研发的机器人就诞生了。”这位人士说。

上述人士透露,在机器人产业化地方补贴里关键的一环是,负责补贴发放的地方政府部门很少进行实地验收,即便有,他们对设备技术的限定以及应用规范等也并不真正了解。

比如,申请项目需要填报一些繁琐的表格,提供产品图片以及销量发票等,但销售额又是以企业自己提供的销售发票为准的,通过发票作假等手段,企业很容易拿传统业务的销售额去顶替机器人销售,拿到补贴用于传统业务运营,这造成了不少贴牌套取补贴的现象。

而这类现象也开始向机器人应用的下游蔓延,特别是在一些劳动密集产业集中的地区。2014年以来,广东、浙江、江苏乃至天津等地启动了下游应用市场的补贴计划。以东莞市为例,2014-2016年,市财政连续三年每年安排预算2亿元资助企业利用先进自动化设备进行新一轮技术改造,在市电子、机械、食品、纺织、服装、家具、鞋业、化工、物流等重复劳动特征明显、劳动强度大、有一定危险性的行业领域企业中,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全面推动实施“机器换人”。

一位东部沿海省份的机器人制造企业负责人透露,当地一家企业为了申请当地智能制造项目,临时想到买几台机器人,当他找对方商量机器人在生产线应用中的细节时,对方直接回复,“随便装,我不管这些,只要明天市领导视察时能动就行”。

据他了解,这个由机器人“站台”的新改造生产线顺利得到当地领导的认可,企业也申请到了项目资金,但之后这台机器人的使命也随之完结,即便是机器人制造企业,对此类‘三不问’客户也只能是乐见其成,“但这是行业的一个危险信号”。

地方政府对机器人的狂热不言自明。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正在规划或已开工的机器人产业园已达几十个,机器人产业园热已从珠三角、长三角一直蔓延到了内陆县城。比如河北固安、香河县分别投资规划兴建有机器人产业园。香河县机器人产业园位于该县安平镇开发区,规划总面积为646亩。园区主要发展机器人研发、零部件、本体、生产线集成等环节,为涉及各环节的机器人企业提供研发、生产、办公载体。此外,在上述公司的注册地固安县,该公司还公布了在当地规划投建机器人产业园的计划。

除此之外,还有河北沧州等地。去年6月份,由北京中自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总投资26亿元的中国国际机器人产业园项目,在河北沧州市高新区进行了全面开工建设。据了解,该项目是河北省重点项目,占地450亩。

更重要的是,这些产业园开出了令人难以抗拒的价码。以天津武清机器人产业园为例,对机器人以及智能制造、科技类企业来说,不仅可以享受到当地制定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扶持办法》的各类优惠政策,比如免费几年的厂房,按照销售额规模而不一的税收减免,还有信贷、技术以及新产品、上市等支持,加起来享受可高达1000万元左右的补贴。

知情人士称,地方政府迫切需求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比如机器人、智能装备企业在当地落地,全国各地几百个机器人产业园,招商引资时发现企业太少,招商难度太大,为了尽快出成绩,放宽了招商条件,并推出大量补贴,引发不少并非机器人主业的企业进入这个行业。

据机器人产业联盟的调研,一些地方规划的机器人产业园,目前仅有少数几家企业,难以形成规模聚集和产业配套优势。有的产业园虽然具备了一定规模,但企业“散、小、乱、”,相互之间的差异性不大,产品技术含量还不高,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和重复性。

一位产业联盟的知情人士举例称,某地为了让龙头机器人企业在当地设厂,曾许诺其只要到当地设厂即补贴3000万元,而当该企业真去设厂了,地方政府拨付给企业第一批300万元之后,竟然因为地方政府部门领导调动的原因,剩余资金再也未拿到。

但在一位机器人企业高管看来,当一个省副省长或市的副市长亲自前来邀请你到当地设厂,承诺给各种政策时,企业会陷入两难境地,“要么分散原本不多的资源去设厂,要么放弃那些眼前的利益诱惑踏实做事,但中国企业往往独立战略思路的意志不够坚定”。

这也是机器人国家工程中心副主任、沈阳新松机器人股份公司总裁曲道奎所看到的现象。他曾坦言,2015年前后机器人行业是“企业热、政府热、全民热”,但怎样避免低水平质量重复等问题,考验着政府和企业的智慧。对于企业套取补贴的现象,多位业内人士对记者坦言,国家补贴政策是对的,错在了补贴监管执行上。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补贴标准不一,追求规模和效应,忽略了机器人产业自身发展规律。

比如,华中地区一家知名的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企业负责人至今都无法忘记的是,地方政府在考量补贴额度和对象时的随意性。当时他参加了当地政府的科技创新项目专家答辩会时,主持人对其的评价是“企业规模小、人员少、不善于与政府打交道”,最终该公司没有获得该笔补贴资金。但事实上,一些当地纳税大户,在业内并没有拿得出手的技术和产品,却因在当地纳税规模庞大,而轻松地成为当地机器人补贴政策的“座上宾”。

他认为,产业补贴一旦用错了地方,对真正沉下心来做企业的人是不公平的。他期待即将出台的《机器人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和《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能对这个燥热的市场给出一剂清凉的微风。

(本报见习记者沈怡然亦有贡献)


【免责声明】所刊原创内容之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新战略机器人网无关。新战略机器人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信息,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zl机器人”的所有作品,著作权属于新战略机器人网站所有,未经本站之同意或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重制、转载、散布、引用、变更、播送或出版该内容之全部或局部,亦不得有其他任何违反本站著作权之行为。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转载、散布、引用须注明原文来源。

分享到:

关闭对联广告
顶部微信二维码微博二维码
底部
扫描微信二维码关注我为好友
扫描微博二维码关注我为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