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波动风险:工业机器人行业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特征,与宏观经济和固定资产投资关联度较高。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家电、五金、门业等行业生产性企业是行业下游主要客户,当宏观经济不景气时,下游需求减缓,将影响到其对自动化生产线新建、改建、扩建的积极性,进而对本行业企业生产经营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市场竞争风险:目前国内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多以中小企业为主,尚未形成优势品牌。高端市场被具备一定规模优势和较高技术水平的欧美、日本的扩过巨头企业占据,国内有能力承接大型项目和向客户提供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的企业不多。国内行业整体处于发展期,面临一定的恶性价格竞争风险。
人才流失风险:工业机器人、工业自动化行业的发展,需要掌握先进系统控制软件、装备机械、工业自动化系统工程集成等领域的高素质、高技能及多学科的综合性专业人才。
同时,为行业客户提供自动化线整体解决方案时,还需要能够精准掌握客户需求、生产工艺及产品特征性能的,并且具备丰富项目管理和行业经验的市场营销人才。上述类型人才需经过行业经验多年沉淀、人才数量有限,未来随着行业发展,人才竞争将越来越激烈,人才流失风险将进一步加大。
行业发展机遇
2014年我国制造业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为51369元,较2005年的15934元,年平均增长率约14%。廉价劳动力逐渐变得“昂贵”,加之不断上升的土地成本以及其他制造成本,制造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而引入工业机器人代替人工已被各国实践证明为一条可行路径。
我国目前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仍然远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离日本、韩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韩国是全球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最高的国家,每一万名工人中拥有机器人数量347台;日本次之,339台;德国位居第三,251台;中国仅为21台,不及国际平均水平55台的一半。
目前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在我国比例为6%,日本33%,美国16%,德国14%。中国是全球的制造大国,2014年中国制造业工人数量约为5000万,大致估计可以用大量机器人代替人的行业,如汽车、电子电气、化工和食品等行业的工人数高达3000万。
如果在2020年前后这些行业平均机器人密度按计划达到每万人100台,则大概需要30万台机器人,加之与机器人配备的自动化装备,空间在3000亿左右。《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围绕汽车、机械、电子、危险品制造、国防军工、化工、轻工等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以及医疗健康、家庭服务、教育娱乐等服务机器人应用需求,积极研发新产品,促进机器人标准化、模块化发展,扩大市场应用。”
工信部《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更是细化了具体战略目标:“到202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培育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8-10个配套产业集群;工业机器人行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到45%以上,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台数)达到100以上,基本满足国防建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无论是从顶层设计还是具体产业规划,机器人产业都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与支持,发展目标和路径清晰,发展前景广阔。受益于国内机器人巨大的市场空间和不断利好的政策的刺激,资本市场工业机器人板块挂牌、上市、并购潮流涌动,资本、技术和市场加速整合。
上述整合呈现如下几个特征:一是上市公司积极参与海外并购,吸收国外优质核心技术,加速布局核心零部件及高端机器人市场。我国资本市场纯机器人企业PE水平长期保持在40-50倍,高于国外20-30倍行业平均水平,为收购方提供丰富的资金来源。部分上市公司利用资金优势加速布局,展开对部分核心零部件和高端机器人市场的争夺。
二是部分优质中小企业利用新三板发展机遇,挂牌融资,在部分细分行业市场加速布局,差异化发展。我国有数百家针对不同细分行业应用领域的工业机器人公司,这些机器人公司通常为依赖在某一细分行业的项目经验积累成长起来的系统集成商,这些公司受制于成本、定价等方面的劣势,往往面对缺乏资金、产能不足的情形,而随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新三板市场为此类企业提供了一条适合的融资及迅速发展的路径,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将逐步涌现各细分行业优质中小型工业机器人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