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是什么制约了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 深度调查 - 产业资讯 -AGV产业联盟官方网站 -新战略机器人网-工业、服务、AGV机器人产业资讯传播者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深度调查 >>正文
分享34K

【思考】是什么制约了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发布时间: 2016-02-25 08:02:26 来源:

核心提示: 为什么公司出来这么多,但融资数量却不怎么增长呢。仔细研究思考,我总结成一句话:产业链发展尚不成熟。

2015年对服务机器人来讲是不平凡的一年,我的亲身感受是,从上半年市场中的几家已经跑出来的公司,到后半年市场上的产品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上游供应商接到的订单越来越多,世界机器人大会的火热召开,等等这些都向我们表明:服务机器人产业很火。

但回头看看,后半年公开获得了投资的机器人公司数量其实并不多,为什么公司出来这么多,但融资数量却不怎么增长呢。仔细研究思考,我总结成一句话:产业链发展尚不成熟。


市场上的机器人公司按照所满足的需求分为几类:

1、原有需求升级:如玩具和幼儿教育机器人,扫地机器人。为玩具增加人工智能的一些内容上去,如语音对话等,幼儿教育比玩具增加的内容稍微多一些,有声读物等附加其中,扫地机器人则是在吸尘器的原理上增加了自主的路径蔽障算法。简单的讲,就是让玩具变得智能可互动,对早教机进行升级,让吸尘器可以自己栋。这类的产品有个很大的好处,市场是已经存在的,对市场的教育成本低。

2、现有需求满足:这类型多为以前在机器人发展不好的情况下难以解决,或有一定的宏观经济背景。如现在比较多见的送餐机器人,送货机器人,都属于在用工高成本不断增高的情况下孕育而出,仓储物流类机器人,则是在数字化仓库大背景下对整体运营效率提升需求的满足,还有如逐渐出现的定位养老看护,物品运送,安防方向的机器人。此类产品的特点是:采购者的考虑多是在成本角度,而且客户多面向企业。

3、未知需求探索:这类型的机器人以一种之前未存在的状态出现。如情感类机器人,以美国的Jibo为例子,此类以家庭管家角度切入市场的机器人。此类机器人的特点是:现阶段的需求并不强烈,市场教育工作非常大。

针对不同的分类,再稍微深入的探讨一下:

目前所有机器人分类中,卖的最好的要算扫地机器人了,就是三种分类中的第一类。但采访过一些用户我们就会发现,大家对扫地机器人的期望还是很高的,但是其智能程度还不够好,甚至有的用户最后就把扫地机放在角落里不再启动了。问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目前全球表现最好的扫地机器人如irobot,neato等,价格很高。价格高的原因是其机器人使用视觉或激光做了slam,通过规划的方式来扫,使得机器人能规划路径,做好覆盖。这体现了一个“不好用”,而不好用的原因也是核心传感器比较贵,这主要是说激光传感器。

再说说一直想做B端服务的机器人,其最大的问题还是解决定位导航。定位导航的方法很多。简单且比较成熟的磁轨,成本随低,但是铺设麻烦;或者是利用wifi,蓝牙,uwb等的定位,其信号容易衰减,精度差;再或者是视觉,长距离高像素处理就变慢;亦或是激光,现在二维激光多,成本还高。总的来讲,在工场这类特殊的环境外,没有较好的解决方案。不是效果不好,就是成本太高。

最后说说拥有语音交互能力的机器人。感谢科大讯飞等几家公司的不断努力,使得语音识别的准确率不断的提升,但是在语义分析上,尚无很好的体验,号称对话可以超过20层的微软小冰,如果你围着一个问题往深入的问,3句之后回答已经很难满意,百度的度秘也如此。更不必说想要围绕生活对话的场景把语义做好有多难。运用在机器人上,更是体验不足够好。

几种不同的分类,其在发展方向和技术积累,以及市场拓展上是不一样的,此处不展开讨论。但无论哪一类,ToC的还是ToB的,都脱离不了消费者的2个关键词“不好用”,”贵”。而这也是产业不成熟的体现。我们继续分析解决上述2个主要的问题,不仅是要用心做,也受制于技术。我把机器人按照所需技术划分成一个金字塔:最底层技术,是构建整个机器人的核心关键。正如我们上面所描述的那样,现在机器人产业的问题是:底层最核心的技术还未很好的普及,受限于其技术难度,或其传感器很贵。

同时我们也能看到的是,国内已经有很多有能力的厂商在着手解决这些问题了,如二维激光传感器,国内颇有几家公司,把国外一个上万的价格降到了2000+。在人工智能方向上,市场里的玩家抓住核心问题,不断进步,同时,图像识别等人工智能算法的发展,也为机器人在功能上的拓展带来了可能性。如果我们仔细留意,资本现在基本是围绕着机器人产业上游,最重要的核心技术在布局。投资的机器人单品公司,也多是看重其在技术上有积累。如果公司是东拼西凑,除了外观哪块都不是自己做的,像当年做功能机那样做机器人,就要面临严峻的考验了。

相关阅读: 

关于机器人的报道越来越多,就连2016央视春晚也开始用机器人制造看点。机器人闯进人们的生产生活,似乎不再是科幻电影里才有的场景。不过,担心机器人影响人类整体生存,还为时过早,毕竟当下的机器人还只是机器,不说别的,就连机器人的质量都成问题。

现实是,机器人概念很火,产业却是慢热,在中国市场更是有点凉。别看一些企业早就开始喊用机器人代替人工,其实“代替”的部分很少,更多的是在炒作。另外,考虑到国内人口红利不再、劳动力成本上涨的背景,企业“代替”之举也多有被迫的成分。富士康的百万机器人计划就是一个典型案例。看清了上述现实,下面的数据也就不难理解了:在去年国内109亿元的机器人市场中,国外机器人的份额高达85%,产值达到92.5亿元,而国产机器人的份额仅为15%,产值约为16.4亿元。

当然,也有真心想好好干的机器人企业,但受限于专利少、核心专利缺失的现实,这些企业常常陷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窘境。目前,机器人的核心技术还是把持在瑞典的ABB、德国的库卡、日本的发那科和安川电机等国外机器人企业手中。从专利数据看,国内机器人企业专利数在全球工业机器人的专利总量中只是个零头。除此之外,工业机器人领域还存在严重的产学研脱离问题。现在高校工业机器人研发成果不少,却缺乏市场化途径,很多几十年的研究成果到最后都沉寂在实验室中。

正因为如此,国内机器人生产制造中许多核心部件需要依赖进口。这种处处受制于人的现状,使得国产机器人企业根本无法与国际机器人大鳄抗争,在市场中处于被动地位。更大的问题是,在被动的情况下,国内机器人企业为生存不得不走上国产手机企业走过的老路:先买设计方案,再从国外购买处理器、减速器、感应装置等各种核心配件与执行零部件,然后交付工厂组装。这种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机器人进入市场之后只能拼价格,而最终拼出来的结果,就是半成品垃圾产品泛滥。从社会层面来说,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没有科技打磨沉淀的垃圾半成品无疑也是对资源的消耗,失败的风险也渐隐其中。

春晚机器人“阿尔法”创始人周剑曾对媒体说:“中国的机器人产业说起来很火,却都是虚火,机器人行业本身需要相当深厚的技术积累与沉淀。这里面90%的企业都不会长久。”这话并非危言耸听。事实上,当一个门槛极高的产业开始遍地开花,往往意味着冲动性的投资过热与产业的失败危机浮现。

显然,要避免危机,机器人产业必须去虚火。怎样去?进行供给侧改革,提高供给质量。从细分市场突破,是一条可行的路径。比如,巨轮智能从轮胎模具领域,转战轮胎行业的自动化,取得初步成果;绿的谐波公司专注做机器人减速器,占据了该市场的半壁江山。在把握细分市场的同时,一定要坚持技术创新、产业链创新,形成差异化优势。有了优势,就有市场,这个市场就能培养出跟国际巨头比肩的大企业,由这样的企业引领,中国机器人走上世界舞台,指日可待。 

【免责声明】所刊原创内容之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新战略机器人网无关。新战略机器人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信息,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zl机器人”的所有作品,著作权属于新战略机器人网站所有,未经本站之同意或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重制、转载、散布、引用、变更、播送或出版该内容之全部或局部,亦不得有其他任何违反本站著作权之行为。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转载、散布、引用须注明原文来源。

分享到:

关闭对联广告
顶部微信二维码微博二维码
底部
扫描微信二维码关注我为好友
扫描微博二维码关注我为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