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是国际科研领域的最前沿,不但已经成为当前国际科技竞争的重要技术之一,也是判断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标志。百度公司CEO、“千人计划”专家李彦宏两会提案设立“中国大脑”计划,使人工智能这一话题再次被推到聚光灯下。今天,就让千人计划网小编带您走近国家“千人计划”专家、abb原机器人首席科学家、新奥集团首席技术官甘中学博士,听他深入讲述机器人如何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当今的中国大地,机器人被炒得火热,有资本的企业投资机器人、并购机器人企业,各地政府也纷纷建立机器人产业园。人们不禁要问,机器人到底在下一代工业革命中起什么作用,中国如何发展机器人产业?在眼下,这已经成为一个不可不谈的话题。
习近平总书记将机器人革命提到工业革命的高度来看待,在2014年6月9号的两院院士的大会上他提到:“‘机器人革命’有望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一个切入点和重要增长点,将影响全球制造业格局,而且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国际上有舆论认为,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机器人主要制造商和国家均纷纷加紧布局,抢占技术和市场制高点。我们不仅要把我国的机器人水平提高上去,而且要尽可能多地占领市场。”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在以《机器人革命真的来了》为主题的报告中说:“泛在的传感器、泛在的移动互联网、泛在的云计算造就的大数据时代,跨界碰撞和开放创新的智能产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学科交叉加速,产业前沿延伸,新兴商业涌现,传统意义的学科界别、产业界别、商业界别日趋模糊。包括机器人在内的许多“四不像”的技术、产品、学科、产业和商业,也许成为创新的主要形态,正是它们造就了现代社会的时代特征。跨界碰撞和开放创新造就的智能机器人产业,使得大量产业工人、文秘人员、医生、服务员将升级转型成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的创造者、管理者或者使用者。机器人革命的到来,或许是我们抓住历史机遇的重要契机。”
可见,发展机器人已是大势所趋。为此,一些有识之士纷纷发出呼吁,为中国的机器人产业建言献策,譬如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必须有序化发展等等。而究竟该如何发展?笔者认为,机器人产业是一个系统工程,中国的发展要在赶超中脱颖而出,需从各方面着手,重新定义机器人、重新划定竞技赛场、制定规则、并找准未来的核心突破点。
一、重新思考机器人定义:人工大脑 + 柔性运动的机器人类
未来机器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机器?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应当首先从机器人的定义谈起。1910年 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在他的科幻小说《罗塞姆的万能机器人》中,根据Robota(捷克文,原意为“劳役、苦工”)和Robotnik(波兰文,原意为“工人”),创造出了“机器人”一词。这个从科幻小说中走出的词汇,从各方面激起了人们的好奇和想象。很快,1914年美国人乔治·德沃尔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的机器人,这种机械手能按照不同的程序从事不同的工作,具有通用性和灵活性,这也是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机器人。
但自真正的机器人问世,整整一百年来,机器人的定义仍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一。原因之一是机器人还在发展,新的机型,新的功能不断涌现。更根本的原因是机器人涉及到了人的概念,成为了一个难以回答的哲学问题。
目前国际上关于机器人的定义,英国简明牛津字典的描述是:机器人是“貌似人的自动机“;美国机器人协会的定义:一种可编程和多功能的操作机;或是为了执行不同的任务而具有可用电脑改变和可编程动作的专门系统;而我国对于机器人的定义:机器人是一种自动化的机器,所不同的是这种机器具备一些与人或生物相似的智能能力,如:感知、规划、动作能力和协同能力,是一种具有高度灵活性的自动化机器。
当前对于机器人的定义都有些狭窄,目前定义机器人基本上是从机器人的运动开始,将定义成机器或者是工具,但这并不是完整的机器人。“人工大脑的出现,使人们意识到,机器人将有可能像另一种机器人类一样,与人类相伴共生,甚至相互竞争。在机器人定义上,我们必须抓住其精髓。汽车也运动,机床也运动,但它们缺乏智能。计算机、手机是智能的,但又不会运动。机器人与之前所有的机器是不一样的,机器人的定义是否科学,与机器人的研发和普及关联密切,科学的定义能为研究和推广作出导向。在我看来,机器人的定义可以参照两个依据:一是能延伸放大人和生物的某一部分功能;二是拥有大脑的智慧。比如有些机器人是类人的,有些像小鸟,有些像蚯蚓。如果我们从这两方面核心要素去理解,机器人可以被定义为:人的大脑和柔性运动机构的结合,去代替和延伸人的体力、脑力,机器人已经不仅仅是一个高度智能的自动化机器,而是成为一个超级智能加超级体能的“机器人类”。
这里要强调的本质是:机器人具有人类的大脑和超越人类的体能。如果这样定义机器人,机器人就不再是机器或工具,而是另一种机器人类了。那么机器人的种类、范围将大大的延伸或扩展。任何具有运动机构的机器并且具有类此人工大脑的智能,都可以被称为机器人。天上飞的无人机,水下游的水中蛟龙,人体内可自动蠕动的纳米级“靶向探测”机器人,连续生产过程中的“纳米催化机器人”,机器人可以深入到各个领域、各个角落。
二、下一次工业革命的新引擎---智慧机器人
人类经过第一、二工业革命产生了蒸汽机、内燃机和发电机(这是能源机),经过第三工业革命产生了计算机和互联网(这是信息机),下一次工业革命,就要产生能源和信息融合在一起的机器,这就是德国工业4.0讲的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人类将迎来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为基础,以生产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机器自组织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标志物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的核心是智能,它标志着人类将进入了智能时代。而地球进化到今天最高智能的代表是人类大脑,当人类跨入智能时代,人类就要创造新的智能机器,解决前几次革命没有解决的人类社会面临的根本问题。
(一)前几次工业革命的缺憾
认真分析从蒸汽机、发电机到计算机的历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到:能源革命的代表就是能源原动机,信息革命的代表是计算机;前几次工业革命的重点是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忽视了能源利用效率和资源全价开发,造成了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前几次工业革命过分重视利润的追逐,造成了社会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金融危机的后果至今还制约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因此,当我们研究和开发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机时,我们就应当清楚认识这些发展缺憾,走出一条实现人类和自然和谐共生、社会良性可持续发展的新工业革命道路:下一次工业革命将是一个融合能源和信息产生智能机的革命;下一次工业革命应当统一考虑劳动生产率、能源效率和资源综合利用率的提升,实现信息流、能源流和物质流的融合和协同;下一次工业革命应当构建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统一生态圈,人类将告别废气、废水、废物,建立新的“资源-社会-再生资源”的绿色循环;下一次工业革命应当进入人类幸福健康的时代;下一次工业革命将在“众智、众创、众包、众筹”的浪潮中,催生“协同合作”经济,逐渐形成价值共建、价值共享的公平社会。
如果“智能机器人”能作为下一次工业革命的新引擎,就必须承担这些历史责任。“走进千企万厂”,让人从繁重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走进千家万户”,为家庭照顾小孩和老人;“铺天盖地”,为全人类照顾农田草原,保护碧水蓝天;“无处不在”,行走在人的血管里、为人体清扫垃圾、保持身心健康;“随手可得”,为每一位“草根创客”提供创业的工具。如果是这样,“智能机器人”才是人类的伙伴、自然的新朋友。
(二)智慧机器人是下一次工业革命的新引擎
但我们都清楚,现在的机器人,无论是工业机器人还是服务机器人,都不能承担上述的历史责任,即使现在代表着“智能机器人”发展风向标的“谷歌大脑”,也是根据大数据来计算“智能”,仍然存在着耗能高、非结构化数据无法处理的问题,特别是莫拉维克悖论提到的人工智能“难的问题很容易,容易的问题很难”的困境:“如果让计算机展示成人水平的智力测验或者玩跳棋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但是当涉及到直觉和机动性时,即使让计算机完成一岁幼儿的某些技能也是非常困难或者不可能的”,“谷歌大脑”对这些问题至今无法解决。进一步的,当智能机器人发展到具有超过人类智能的阶段时,很有可能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带来巨大甚至毁灭性的灾难。
如果我们透过当今世界的重大时代问题来审视如何发展“智能机器人”,我们就可以看到,无论是当前热潮的“人工大脑”,还是Rethink Robotics公司的“Baxter”机器人,都还不能成为下一次工业革命的新引擎。要想实现革命性的突破,就要把人作为一个智能整体来考虑,要站在人类和自然的社会高度来考虑:
人的大脑除了高层思维的大脑皮层,还包括脑垂体、海马体、小脑和遍布全身的神经系统,他们整体形成从即时反应到学习、预测、判断和决策能力。因此,整体的智能应当包括:本能型、直觉型、思维型、社会型四种形式,这四种智能的整体作用才能解决“难的容易,容易的很难”和“非结构化数据”的问题;人的大脑和人的内分泌系统相互作用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导向,比如多巴胺是对人体的情绪直接起效,可以以兴奋程度反馈,来强化或弱化人的行为,人的大脑和神经递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促使人类形成行为习惯,也可以不断强化形成即时性反应能力;人的大脑和身体是一个整体,大脑靠血管系统供应养分和氧气,人的大脑是世界上最省能的计算机,人的一切运动也是按照最小势能的原理来执行的。因此,人是最高效、最节能的“智能机器”;人类在大工业革命、人造机器诞生之前,与大自然之间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自然循环体系,人类群体的行为和需求模式已经与大自然密不可分,形成了符合自然规律的行为、思维习惯和偏好,人类群体是与自然界共同进化的结果,其所拥有的智慧可称得上是大智慧。
由此看出,一个真正代表“智能工业革命“的特征机,应当是一个以“智能机器人”为核心的泛在智能体系:在这个体系里,智能机器人不但要有高度的智能,而且还要具有应有的社会群体属性。而综合研究智能机器人的群体属性和群体智能,恰恰符合中华民族的集体文化基因。因此,研究和开发下一代智能机器人,不能只研究当前定义的“智能机器人”,还应当研究更高境界的“智慧机器人”,即拥有大智慧且“与人类友好、与环境共生”的“好人机器人”。
(三)智慧机器人的特征描述
“智慧机器人”应当是自下而上的分布式/分层次递增的智能体系。智慧机器人的智能由四个层次组成,分别是:存在于底层嵌入式控制器的泛在智能,它的功能相当于人的神经末梢和神经中枢;存在于上位机核心控制器的经验智能,相当于人的小脑;存在于上位机操作系统的交互智能,相当于人的大脑;存在于云大脑中的群体智能,相当于集体智慧,或者说“群脑”;将智能机器人,与具有智能传感器或智能终端的物理空间进行有机结合,可以演化成泛在智能空间。
“智慧机器人”,以具有“互感、互智、互动”特征的“泛在智能体”为基本载体;以具有仿照人类智能,通过群智,把智能提升到智慧水平为核心特征;以具有与物理空间互动、并演化成泛在智能空间为行为特性。其主要特征包括:
通过集智过程产生大智慧。通过不断主动探索,与现实世界这一复杂系统不断互动,“群体智能”持续累积,超过临界点时,将涌现出一种超越经验的超验智能,就是智慧;善于集中“群体智慧”,在复杂环境中,“化繁为简”的去解决复杂问题的超群智能,就是大智慧。
通过“互智互动”产生好品质。通过仿人类大脑作用机理的神经递质的行为激励,与神经网络相互作用,在人和机器人的“互智互动”过程中,对机器人的良好行为反复强化,逐步形成机器人的好习惯和对人类和环境友好的品质。
通过组合创新形成“刚柔相济”的能力。通过新仿生材料的人工肌肉、柔性可变形的模块化本体结构、冗余自由度的最小势能和能量回馈、遍布全身的神经网络与手臂、腿脚的融合,组成一个既有类人“柔性”又有机器超强能力的智能机体。
通过泛在智能体无时无处不在。泛在智能体的广泛部署形成了原始的智能互动空间,机器人本体的移动和手臂运动扩展了行为空间,通过互联网、物联网、能源互联网将群体智能的协同效应共享到整个活动空间,这大大提升了群智网络智能可达空间,机器人协同物理空间一起,将形成一个包括机器人在内的,节约能源、节约资源,对环境友好,对人友好的无时无处不在的泛在智能空间。
综上所述,智慧机器人的发展是一个智能水平不断提高、应用领域不断推广、核心技术不断深化的过程;最终形成的智慧机器人具有“泛在、群智、友好”的三大关键特征。
(四)愿景实现的可能性与周期
智慧机器人类的出现,将纠正前几次工业革命的弊病。人们不禁发问,这些美好的蓝图究竟有无实现的可能?我们可以看到,数字化以来的技术和经济发展正在展示着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大趋势: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延伸、智能手机和智能穿戴设备的普及、大数据和智能硬件的蓬勃兴起,把世界推向了“信息爆炸”的临界点,在此临界点上,世界必然会从“数字化”走向“智能化”,而智能化的最高层次就是人类的智能。因此,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纷纷与机器人技术迅速融合,人工大脑、智能机器人的研究开发也争先恐后。以维基百科为代表的“众智、众创、众包、众筹”的创客运动更是风起云涌,一场以“智能机器人”为特征的智能工业革命即将到来。它将引起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能源革命。
十年前我们很难想象智能手机的风靡,如今智能手机的发展已反应出了社会变革的趋势,智能化正在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不断深入和普及,当智能化发展到一个程度并与机器人无缝结合后,机器人革命的淳熟就是顺势而为了。工业革命的周期整体上呈现出了越来越短的规律,第一次工业革命历经了一百多年,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五十多年,我预估下一阶段应该是三十至三十五年左右。目前我国的机器人发展大部分还是跟随发达国家的脚步在走,重复别人做过的事,因此我再次呼吁中国的机器人产业奋力赶超,否则错过了这一次浪潮,下一次竞争机会将是三十五年之后了。
三、中国该如何把握机器人革命机遇?
机器人产业方面现在中国还很落后,如何实现弯道超越?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开幕式上有一段话很有道理:“我们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就是要在新赛场建设之初就加入其中,甚至主导一些赛场建设,从而使我们成为新的竞赛规则的重要制定者、新的竞赛场地的重要主导者。”
哪里是机器人的新赛场? 到目前为止,工业机器人主要应用在离散型产业、连续性产业,机器人可以实现的应用寥寥无几,能源、资源类行业也很少问津。而当我们开始发展与人类友好相处、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机器人时,这个赛场将不再局限于原有的行业、工厂,而将变成一个大社会,机器人类与人类以及自然社会将组成一个天地人合一的大自然生态圈。
那么如何开辟新赛场、制定新规则? 简单地说,就是让机器人从智能走向大智慧。现在各国都在发展智能机器人,但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第一,目前的智能主要是仿生,是个体的人类智慧,不是集中众人的智慧;第二,发展的智能部分有好有坏,没有将道德纳入考虑,具有智能而非“智慧”。要实现机器人从智能到智慧的转变,首先要重新认知机器人的意义并划分研究领域。目前将机器人的应用划为代替自动化、代替人,其实是狭窄的。未来的机器人不仅能替代人类的工作,还能解决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比如纳米机器人,能在化工厂的排污池里解决污染问题,能进入血管“吃掉”病毒。所以我们研究的领域不应局限于如何实现机器换人,还应注重研究机器人对资源、环境的监控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在研究方向上,我们要将树立机器人的道德规则纳入考虑。在过去的几次工业革命里,新的事物新的技术与事物总是有好有坏。比如原子弹爆炸、核泄漏与辐射,互联网的网络病毒与黑客等等。中国在发展机器人产业时,应该从一开始就制定规则,不伤害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从人类发展的高度去规避前几次工业革命的问题。我们所研究的机器人不但有自动化的效益规则,还有道德规则。
开辟了新领域、新赛场之后,新的竞赛规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智能和智慧之争,智慧是未来机器人的方向。智能是指很聪明,而智慧不仅包括聪明,更包含了大智慧和大德,未来中国的机器人不仅应是智能的、更应该是智慧的,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决策指导作用,叫智慧机器人。
第二:智力、能量和物质三者融合。机器人不仅要有智能,还应研究机器人运行中能量使用是否合理,是否产生了新的废物。未来我们研究的机器人应该是省能的,有变废为宝的能力。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是不够的,在新竞赛中我们要解决智力和能源和物质之间转化的关系。
第三:人类社会、人造的机器人社会与自然环境三者和谐共处。现在的技术研究,着眼点总放在如何提高技术水平,而忽视了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社会的研究。中国的机器人研究必须将人类社会、自然社会的长远发展纳入进来,考虑到机器人对环境的影响、机器换人对人的影响。
新的规则的制定对于产业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会指引机器人的研发。目前全球的机器人产业存在很多缺陷,我们应该将这些缺陷纳入自身发展规划。传统的机器人只考虑到智能与运动,对于机器人是否省能、机器人的情感研究等还未开展。我们的物流机器人,能完成搬捡货物的动作,但能否更节能?服务机器人完成扫地的动作,能否得到人类的奖励反馈?若我们在一开始就将这些要求作为机器人研发设计的标准,依据这些标准,新的技术便会很快产生。唯有产生了新的技术,我们才能不重复发达国家的研究,有实现弯道超车的可能。
除了产业界的努力,国家层面的导向对机器人的发展也尤为重要。要实现机器人产业的大发展,必须将现有的举国体制和草根创新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举国体制的优越性在于集中力量干大事,比如韩国的半导体,之前韩国非常落后,在半导体材料上,举全国之力集中精力去发展,最后韩国半导体产业的成就有目共睹。现在有一种说法叫“维基经济”,维基经济就是众智众筹,一起发力。中国的机器人产业要高速前进,不能这里做一点那里做一点,到处都在发展机器人,要做好顶层设计,规划好方向和任务,有资金的出资金、有智慧的贡献智慧,系统地去发展,而非打乱战。中国有庞大的市场,也有举国体制,但完全依靠市场或完全依靠大国体制都是不可行的。我们应将二者结合,在举国体制的支撑下,充分发挥我们的市场和人才优势,挖掘草根创新的能力,众创、众智、众筹、众包,以国家为后盾,以市场和人才为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
机器人产业若没有国家的导向,毫无疑问会出现盲目过热。就产业投资这一块,很多企业家手里有钱,发现机器人是个亮点,就开始投机器人产业,房地产也去投机器人,没有科学的判断和专业的团队,最后生产出来的机器人完全不符合机器人的标准。盲目过热最后只能在市场竞争中被消灭。
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需要国家在大方向上统一规划,中国人到底要做什么?国外已经研发成熟的,我们就不要再去重复,同样的技术与产品,中国企业与ABB同时竞争,若ABB价格下跌,中国的企业毫无疑问会垮掉一批。现在国家要发展机器人产业,科技部、工程院、工信部、自然基金都希望参与,在这一种情况下,我主张“赢者通吃、能者主导”,让真正懂机器人并有决心、有能力发展我国机器人产业的人和机构参与其中。
四、大智慧——未来机器人产业的核心突破点
从未来社会的需求与发展出发,机器人应该分为一个机器人系列:泛在机器人、生产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纳米机器人、生态机器人。泛在机器人,简单说来,就是大脑加人的一部分,可以称它为工程六部,比如机器人加个小手、小脚,这种机器人代表着人的一个本质和它运动,在现实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比如机床,它没有手,我们在机床的基础上加一个“灵巧手”。生产机器人,指应用于生产环节的机器人,代替人类的工作。服务机器人,这个区别于与生产工人打交道的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主要提供的是服务,在未来,服务机器人最鲜明的特征应该是拥有情感。第四种是纳米机器人,纳米机器人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纳米机器人可以放到人的血液里、化工厂里、污水里,通过微小的动作去解决问题。目前这种机器人的重视度是不够的。最后是生态机器人,生态机器人主要解决生态问题,现在的污染主要是大自然的生态循环圈速度较慢,而我们产生废物的速度太快,利用着生态机器人能加快循环,解决问题,这种机器人目前还没有。
机器人零部件最基本的部件是3个部分:感知(就是传感器、监测器)、控制(思考、决策)、执行。感知,实际就是智能终端,力传感器、编码器、视觉系统、都属于智能终端。现在的智能终端,在最末端有执行没有传感,传感都分散在各个部分。我觉得应该把感知、运动、执行放到一块,这才是真正的智能终端。另外,现在的传感也并不完全,有的没有视觉传感,有的没有力传感,更没有嗅觉传感,未来应该把这块加强。第二个是控制器。目前的控制器只涉及控制系统,并不涉及通讯、信息处理,与操作系统是剥离的,应该将机器人的控制器变为操作系统,再往下研发成“大脑”。
机器人未来需要改进的方面我认为首先是集智技术,或者叫群智技术、众智技术。如何让机器人变得更智能?比如我们现在研发出一个单个机器人,我们能否将这个机器人与互联网结合,使它能复制吸收其他机器人的智慧,智慧再集整、融合,便可以产生更高的智慧。每个机器人的智慧都可以被新产生的机器人所用,这样机器人的智能就提高了。这个技术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智慧是不一样的,爱因斯坦的智慧在人身上很难复制,但是机器人的智慧在其他机器人身上很好复制,这是普及和提升机器人智慧的核心。
第二是柔性技术,现阶段的机器人外形和质地都太硬,特别是一些服务类型的机器人,比如智能假肢,坚硬的质地造成使用者穿戴体验不佳,未来机器人的构造目标是达到人的肌肉一般。当然机器人柔性技术并不是一味追求柔软,得根据功能和需求来定,但目前我们的柔性技术发展的还不够。
第三是能量吸收与物质转换技术。这涉及到纳米机器人的研发,我们怎么让纳米机器人在人体血液中吸收能量,“吃掉”血液中的不好成分、“吃掉”癌细胞?能量如何吸收、物质如何转换,这是我们未来需要研究的。
第四是泛在技术。现在的泛在技术只有信息通讯,没有动作,比如开关坏了,我能通过信息监测得知这一信息,但我必须得走过去完成修理开关的动作。在大数据支撑下,未来的泛在技术需加入动作的概念。也就是说未来的机器人,在监测到开关坏了之后,能在人的监控下自行完成纠正的动作。
实现机器人未来突破,还有许多科学问题待攻破。首先是脑科学的研究,如何让机器人具有大智慧。现在很多人在研究人工大脑,人工大脑的研究是基于真实的人脑的。目前我们研发的机器人,“神经网络”功能只有辨识,没有情感。脑科学除了神经网络,还包括人的内分泌系统以及影响人的各种激素,这方面的研究能使机器人在最大程度上与人脑相似,对于未来训练机器人以及机器人道德规范上有很大的意义。我们想训练一个好的机器人,当他做好事的时候,它的“内分泌系统”告诉它这个事是好的,它感觉到鼓励,干坏事时感受到惩罚,渐渐地培养出来的就是“友好善良”的机器人。
其次是生物技术,主要是指人工肌肉。人的肌肉很复杂,血液、动力、微马达都在里头。人工肌肉不仅是外形与人的肌肉相似,更重要是实现人类肌肉的功能。怎么才能让机器人拥有肌肉,并且实现肌肉的复杂功能?人工肌肉是实现机器人的柔性,并达到省能的关键,这对于机器人的小型化、轻便化意义非常。
第三是基因技术,人的基因是可遗传的,如何让机器人遗传好的东西,并且去掉坏的东西?这是实现机器人的集智技术的关键。第四是要研究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目前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不够。自然界里这类现象比比皆是,为什么有的人能跟老虎、毒蛇相处?是因为它们得到了人类对它友好的信息而作出反应,这是大自然的智慧,同样,机器人也有智慧。我们要研究人类、机器人、自然社会三者的关系,如何让机器人获取人类与自然的友善信息并作出反应,使机器人对人类与自然友善。目前这个研究还没开始,所以我们应该将这视为重点。
中国社会的人口老龄化正在到来,目前中国人口中超过60岁的占13%,即将接近15%,而人口的出生率则越来越低。中国的劳动力将越来越少,没有机器人,社会发展会面临困境。日本的发展是一个典型,日本老龄化问题十分严重,因此日本成为了“机器人王国”,所以发展机器人产业是国家战略。而另一层面,中国过去三十年以资源、廉价劳动力带动的发展引发的问题十分严重。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不能再重复大工业时代“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在新的技术革命中去解决这些问题。
发展机器人产业也体现了中国的国家意志。中国已经是经济大国、军事大国,但我们并非科技强国,机器人的发展能带动科技的进步,从技术层面壮大中国。作为社会主义社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社会发展的大方向。机器人产业能带来劳动力的解放,使人独立于其他人,使社会更趋向于公平。可以预见,机器人将会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新引擎,从各方面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助力中国梦的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