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通过金杯合装项目,完成了AGV从实验室样机到生产一线产品的跨越;这之前中国的AGV经历了将近十五年的实验室阶段,包括北起所,沈自所,北京邮政规划院三家参与了。而全球AGV在上世界60年代就开始规模化在汽车制造行业应用。我们从落地应用到现在整整三十年。与人而言,三十而立,与行业而言,三十刚步入成长期。如果
从91年算起,行业新增规模从1千万到一个亿,用了十年,从一个亿到十个亿用了五年,而从十亿元到今年预计突破百亿历时五年。
可以看出,特别是前20年的发展非常缓慢,国产AGV从最初的实验室技术到实验环节,再到可转化为商业上的产品载体,这个时间非常漫长,十年甚至更长,还有大部分实验室技术是无法完成产业化过程的。产品落地之后,是否是客户需要的产品,是否能达到批量制造一致性要求,是否能够快速迭代到客户的期望值,这一过程也是漫长的,有的企业3-5年完成这个过程,有的可能需要十年。这几年经历了资本、技术与市场的三驾马车的拉动,AGV/AMR行业迎来新的曙光,但在这个层曙光中我们要精确的判断产业趋势,企业自身的定位。
我们认为当下行业的主要矛盾应该是用户日益增长的复杂需求与AGV/AMR技术无法满足的矛盾,行业从业者应当主抓主要矛盾,去解决主要矛盾。敬畏行业,坚持长期主义,面向用户需求不断创新。
AGV/AMR行业坚持长期主义,有两个关键点:第一,能够前瞻性看到多个行业潜在的需求机会与行业痛点;第二,坚持长期主义经营与研发理念,从根本上能够满足行业痛点与需求。发挥自身商业模式优势,跟主业实现高度匹配的产业协同。
首先坚持长期主义应该从产品研发上开始,笔者也经常与业内交流,发现好的创新的解决方案都是基于用户的需求所实现的,在经历了行业培育与教化之后,用户对行业应用的理解往往是最深的,有些用户从物流仓储自动化发展以来就开始尝试各种方案,诸如锐太供应链,其实早在2013年开始就尝试各种自动化方案,从物流分拣线到二维码货架到人,到今年发布的料箱+AGV/AMR,在和负责人聊天中获知,在这个过程中,完全是他们提需求,合作伙伴根据需求创新产品。
所以说基于用户需求的创新往往是代表一种产品或者方案可标准复制的开始。我们行业有些企业的确抓住了行业的主要矛盾,从研发投入开始就从行业痛点着手,而并非标榜产品本身。如果是了解行业,或者几年前去过新松机器人工厂看过的应该知道,不管是激光SLAM还是视觉SLAM,其实在他们那里早就做了技术研发和应用储备,2015年就有企业推出了激光SLAM产品,并且有华为,东芝等用户,但那时候无轨导航是非主流。2018年的冬奥会就是激光SLAM技术的验证。讲这个其实是想表明技术可以代表方向和未来但不代表可靠安全的应用,从新技术到落地需要行业共同培育和不断的迭代验证。
其次,坚持长期主义,要追求资本协同,资本显然是整个行业发展的助推器,但是在AGV/AMR行业我们恰恰要警惕资本投资的互联网模式。
资本模式从很大程度上助推了AGV/AMR产业蓬勃发展,包括技术、市场都有了质的飞跃,但是在工业领域,这种模式迟早要回归到它应有的本质,大鱼吃小虾,马太效应、割韭菜思维在这个行业行不通。AGV/AMR行业投资需遵循长周期、赛道宽、不唯技术论的原则,否则无视行业的客观规律对行业来讲将会扰乱市场秩序,劣币驱逐良币。
如果眼光放长远,坚持长期主义,AGV/AMR行业技术投资绝对有投资价值和回报。资本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找到AGV/AMR产业的真命天子。现在股市注册制改革之后,上市不代表上岸,而是下一个经营的起点,在未来发展中,你看不到终点只能直逆势而上。
最后,坚持长期主义,是对行业的敬畏,更是企业发展需要。中国正在经历制造产业的升级改造进程。这个进程很可能会持续很久,但这个进程也恰好给AGV/AMR发展提供的了巨大的机遇期。除了技术,工业应用移动机器人更需要具备对行业的深刻理解、时间累积大量行业经验、项目交付的能力,没有行业经验的年轻团队很难立足。这类团队也需要花时间去交学费,踩坑,积累经验。完成这个学习的过程起码三年起步,完不成这个过程则意味着夭折。
高瓴资本的创始人张磊在《价值》一书中提到,流水不争先,长期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论,更是一种价值观。作为AGV/AMR行业的企业一边需要在越发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中求进”,另一边则要直面行业变革的未知,规划出切实可行的打法,一众企业,都在焦虑的寻找着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方向。所有的尝试和探索,都是在把时间拉长中,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得到确定的答案。
穿越周期才能迎来岁月静好,风浪不到终能获得硕果满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