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消费人群的购买力是存在的,目标人群是有老有小的中年人,或者三四十岁手里有一些闲钱的人。他们有给老人消费的需求,有给小孩消费的需求,也有远程控制智能家居的需求。对于一个产品,如果能够在消费上量产化,就是规模化的机遇。因为中国人群的数量非常大,只要是能满足某一个细分人群,肯定就能达到量产化的指标。而且消费级在中国希望很大,因为我国的消费升级是一个非常大的趋势。
其次是刚需市场。对刚需来讲,只要产品的性价比到达了目标人群消费上可以接受的临界点,它就会爆发。比如小米的手机战略,开始就触发了一个中低能力消费人群使用智能手机爆发的临界点,把价钱放在了一千元的价位,从而提高了需求。服务机器人也是如此,如果能够达到一定的能力,性价比达标也可以实现。而养老是绝对的刚需市场。据官方数据显示,现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2.2亿,且每年增加800万到1000万,按照这样的趋势,达到3亿是指日可待的事情。未富先老的问题很严重,而且根据我国现在就业的方式,很多年轻人会离开父母去别的城市工作,空巢老人会越来越多,养这些老人不能靠人力,那就得靠技术。而机器人是一个解决这个问题的得关键方法。机器人加上智能家居,是非常重要的解决手段。
引爆养老服务机器人市场需要“两手抓”。其一,做服务机器人的厂商需要提高产品的性价比,并且建立后台的服务保障体系。其二,政府需要建立电信级的网络的支持。
前端的养老机器人是一个自主智能设备,比如它可以例行检查老年人是否按时起床,是否进入了浴室并且按时的出来,或者提醒烧饭时需要注意的事情等等,机器人会有一些预先设定好的方案,但是它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当机器人检查到了一些异常,比如当它发现地上躺着一个人,它会去看、去问,但如果是搬动行为,它是操作不了的,因为这是超出现在机器人的智能能力的。这时需要引入后台的服务人员,把这个决策交给人来做,因为机器人,包括机器人的生产厂商,都不能承担这种安全责任的后果。所以,这种情况下,需要建立一整套机制。
英特尔中国研究院做了相应的事情来帮助突破技术要求中的几个点,一个是关于如何通过一些通用的计算平台,让大家可以比较容易去使用机器人的基本能力,包括视觉的理解、交互,还有物理操作,甚至一些安全机制。第二,关于如何在上面比较易于开发第三方的能力。其中视觉的理解能力十分重要,现在比较流行的技术能够做到的是识别图像里的东西,比如有车、有人、有猫、有树,但是识别这些东西相互间的关系,现在做得还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