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参加高考无疑是今年高考最大的亮点之一,在“世界围棋第一人”柯洁0比3不敌人工智能AlphaGo之后,许多人都觉得机器人会在高考上对于人类而言会更胜一筹。不过在高考作文曝光之后,许多网友都表示,“担心是多余的,机器人再厉害也是计算方面,但在情感思维方面不可能超越人类引发共鸣。”
国内媒体用机器人写稿倒是新鲜事儿,而腾讯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15年9月10日,腾讯财经发布了一篇出自写作机器人“Dream writer”(梦幻写手)之手的文章——《8月CPI同比上涨2.0% 创12个月新高》。而在9月3日“大阅兵”,央视采用“天鹰”“飞猫”等智能设备,对阅兵现场的壮观场面进行拍摄,效果也是让老百姓赞不绝口;新华社也不甘落后,同年11月7日机器人“快笔小新”正式面世,主要负责财经、体育类报道内容的撰写。又如今日头条和北京大学联合研发的“小明”(Xiao Ming Bot)在去年里约奥运会上大显身手,总发稿量达450多篇。
从机器人娴熟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的优势我们不禁感叹,“写作机器人”的出现无疑对新闻业具有里程碑式的影响,“5W”的各个环节在机器人的工作模式下都有了相应的变化,包括新闻信息来源渠道的扩大、新闻生产主体的人机转变、新闻生产速度的提高、新闻生产流程的简化以及新闻内容及报道风格的多样。
“写作机器人”的产生及发展对新闻业各方面的革新我们有目共睹。但机器人归根结底只是机器而不是人,其所依赖的大数据技术有其天生的缺陷,如大数据抽取出的冰冷的数字导致形成的新闻报道只是简单的数据罗列,而在撰写深度追踪报道、人物事迹等需要强烈感情色彩的新闻或通讯中展现出明显的弱势。(一) 模式的“零花样(二)机器的“零敏感”(三)数据的“零温度”(四)隐私的“零保护”。
从某种程度上讲,每一次传播技术的进步都加大了隐私被侵犯的风险,这也是人们的担忧所在。“写作机器人”是基于互联网和物联网数据收集生产的新闻,其对隐私当然有一定的隐患。再者,当前网络监管并不十分到位,“写作机器人”在采集和使用数据时不免会涉及到个人隐私。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写作机器人”目前主要应用于财经、体育赛事等对数据准确性要求较高的报道中是情有可原的。大数据技术运行的流程单一且枯燥,要对庞大的数据进行搜集和抽取,新闻工作者未免显得有些无助。相反,这恰恰是计算机所具备的基本技能。“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正如美联社所认为,记者应将精力放在擅长的领域,而不是在数据处理方面和机器人较真。
所以说让机器人或者人工智能完成高考作文恐怕还需要一段时间,或者说是没有这种可能!
以下是新闻编辑写的高考作文!
顺便怀念一下我们失去的高考
全国卷I:(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安徽、福建)
题目:公元2017年,车族召开了一场家庭扩大会议
地球,亚洲东部华北平原,一个8000平米的停车场内,各种车辆陆续开入。
族长马车拖动着年迈的车轮,吱吱呀呀地走进了会场主席台。台下,各种轮胎扭向了主席台,有的还打起了远光灯,一些调皮的孩子还在摁着各自身上的喇叭。
马车族长:孩子们,静一静。今天,把大家招来,主要是谈一谈我们车族目前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请大家畅所欲言。
人类新宠、车族主力高铁第一个发言:要说车族发展,我们最近这些年可是主力,我们至少节省了一半人类的旅途时间。而且,乘车环境越来越好啦。
马车族长看了身高体壮的高铁一眼,点了点头,但又若有所思。
共享单车跳了出来:我们虽然车微言轻,但我们现在已经焕发第二春啦!如今,接上互联网+后,我们既解决了很多上班族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也让骑行成为一项时髦的休闲、运动方式。
马车族长笑了笑,对着可爱的共享单车点了点头。
高铁不服地补充道:以前,游子离乡游学,一去数载,等回家,或许父母已白头,双亲恐不待。而如今,飞机、高铁让人类分分钟驰骋千里之外,而想念父母时,一通电话和视频就解决了。这就是快的好处啊。
小汽车也赶紧附和:对!我们不仅快,现在也有互联网+啊,我小儿子的学名,就叫网约车。我觉得我们还是当下车族的主流。出去玩,人们还是最喜欢自驾游;上班,开着我们也比地铁公交上档次;还有,飙车多刺激啊。虽然可能事故多了点。
这个时候,一向沉稳的地铁公交有点不高兴了:我们没别的本事,就是运量大,实惠。很多文艺青年也很喜欢我们,说我们有生活的味道,是城市的风景线。
大表哥飞船兴奋地说道:作为车族的别支,我们才是最快的吧。我们最近已经由NASA宣布,要开始向太阳神进发啦!到时候就可以见到我们的车族始祖——太阳神战车了!
马车族长听到这里,突然一怔:好了,都别争了。我知道你们都各有价值,对人类社会各有贡献。但今天我其实想说的是,最近,热播的美剧《美国众神》中,将现代生活的各种物象拟人化,比如电视之神、信用卡之神、互联网之神,当然还有我们汽车之神。
这部剧在反思,这些新时代的事物和生活方式成为人类新的信仰,它们的神力日益暴涨,而与其相反,当科技越来越进步,人类的视野所及越来越广,很多事情不再神秘,一些传统的神话、宗教信仰便逐渐破灭。传统古老的神祇力量,开始减弱。
就如飞船外甥所讲,当我们达到太阳面前时,太阳神的形象便会破灭。
共享单车接话道:族长说得有理,凡事有利弊。车越来越快,也意味着人类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的时间越来越紧,而这,都可以汇成一个字:忙。忙让人类获得,也让人类失去。在鸣笛中,他们再也听不到鸟叫;在汽油味儿中,他们再也嗅不到花香。
族长马车欣慰地点了点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才有了路。世界上本没有车,人走得快了,才有了车。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车族自诞生以来,就代表着人类的神力,这个神力,表现在对空间的克服上。
但有时候,我们也该慢下来。我记得当年,我送达书信的时候,人类脸上那种期盼、兴奋、欣喜的样子,很少见到啦。
大家回去都想一想,我们该怎样,才会让人类的生活更美好幸福,那是我们的发展方向。人类在反思,我们车族,也该反思啊。
全国II卷:(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西藏、陕西、重庆、海南)
题目:正视现实,是中国变革第一要紧事
生命个体活在这样一个转型时代,永远都是值得感慨的一件事。与国家共同进步,却也经历、见到很多令人无奈、甚至悲愤的事情。
不过重要的是,我们还有未来。是的,我们的未来,实在是有无尽的可能呀。
未来究竟是天堂还是地狱,可能只是在短时间内就被突然决定。想到这里,每每都是心怀不安。既想那个时点尽快发生,却也会想,再等等吧!让我们做更好的准备,再让那一切发生吧!
不能不担忧——因为正如中国历史所展现的那样,在历史的关键时点上,我们很多时候的选择并不聪明。
而决定那个时点,究竟会发生些什么,实则在于今日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然而,如果我们愿意坦然面对自己,就会承认——现实中的我们,对国家的前途命运,多数时候,是无动于衷的。甚至于,连直面现实的勇气,很多时候都没有。何必那么累呢?过好自己的生活不就完了?
这,正是最可怕的。
鲁迅先生说:“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他还有另外一句更多人知道的话——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只有敢于正视,我们才能想清楚我们应该改变些什么,以及怎么改;只有敢于正视,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们才会鼓起勇气,尝试做点什么。
中国转型最大的敌人不是特殊利益集团,不是伪善精英,不是无知群众,而是我们很多人根本就没有勇气正视现实问题,而愿意就这么没有目标、浑浑噩噩地走下去,随遇而安。
不直面现实,我们就看不到未来的方向,就难以找到正确的道路,前景就不会光明。
而直面现实,也并不代表着就能找到国家转型的正确钥匙。但这,会给我们寻找那把钥匙以线索。
“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睁开双眼,直面现实,这是眼下中国变革,第一要紧的事。
全国卷III:(云南、广西、贵州、四川)
题目: 高考是用来祭奠无知的
这年头,怀旧跟拍照必摆的剪刀手,是两大流行的Pose,高考季又是怀旧的集中“排卵期”。嗯,虽然咱当年考得不咋地,出师未捷进蓝翔,但蹭个热点摆下姿势刷个存在感还不行吗?
高考生才念叨着“决战××之巅”,过来人只会摆过来人的谱。所以微博上、朋友圈里,大伙都在拍“过往”的栏杆,弥望处一堆45°仰望天空才能憋出的调调:“那天考场里的挥汗,是我逝去的青春”“致匆匆那年全城高考的我们的青春”……《万物死》里唱道:青春青春青个锤子,才活了几天就开始回忆。但电影《致青春》里的台词算是隔空作了回应:青春,就是用来怀念的。说得太对,不怀念下,还真不知道身边这么多人有那么多可以“致”的、谈场恋爱都能轰轰烈烈的青春。
不过也得释然:青春是人家长得好看的人才有的,像我这样长得不好看的,纵有青春痘,也只有怀春——“除了高考,就是高考”的记忆匣子,基本上宣告了我的轰烈青春想象的死刑。
饶是如此,我也没法鼓捣出一堆“我的成功可以复制”的“应考宝典”来,虽然我长得天生励志,但高考经历太不励志,所以只能应景式地抒抒情——“那些年,我们一起参加过的高考”,上一杯流水账。
我参加高考,是在2007年,距今已10年。
那时,我在县一中就读,读的是文科。尽管是县里最好的高中,但全班六七十人,就为那“10%的一本升学率”而奋斗着。
在班里,我算是成绩排在很前面的那种动物,跟曾子墨形容的考了95分泪流一地的“牲口”不可类比。因此,在开“月考经验交流会”“高考动员大会”时,我这个“如假包换”的土鳖,总得上台传授一番经验,至于内容,无非是“要耻居人后”之类。台下的同学,则看着我那满是褶子的脸深情鼓掌。
那时的同桌,是个喜欢写现代诗、唱《海阔天空》的家伙。此公内心一直对我保持着深度鄙视,觉得我这种“土包子加书呆子,迟早要被社会淘汰”。
但他可能想不到,在高三之前,我也是个文学青年,曾偷偷写各式长篇小说,做着“新概念梦”;在地摊上淘来的古诗词集,也被我翻破了,并为赋新词强说着愁,把自度的“据诗号雄交文侯,冷眼笑看万古谬”当成座右铭。
只是,一次数理化全挂彩和跟几个家人的激烈争吵,让我开始畏惧“无前途的未来”,开始收敛,开始发愤图强。这种蜕变,让我一度想在“校园小说”里,以自个为蓝本,写出个励志故事来。而蜕变结果,就是我身上多了些学霸气质。
高三煎熬,不过在过来人眼里,大抵是“如白驹过隙”。而高考说来就来,从不跟黑板报上的“倒计时”爽约。
我清楚记得,那年的高考湖北卷作文题是“母语”。虽说有点生僻,可拿我们万金油式的写法——开头来个华丽的排比、拟人,文中引几句名言、套几句“作文大全”上的佳句,足够应对了。
我当时拟的题目是《母语作舟,激起文化千层浪》,平稳写法,固然没秋雨大师的“文化咏叹”动情,但自认为也算略有文采了。若估分误差不大,这篇作文分数在52分左右。
当年考得并不好——似乎在大学,我总听到这说法,“当年要是数学再考好点,就能进××”大学了。不过也没差到哪去,后来进了武汉某985高校。而进大学也是某种兜底,让我如今过上了跟同村那些同龄小伙伴中考后去打工然后匆匆结婚生娃不一样的生活。
电影《高考1977》里,将高考化作一段暧昧的记忆浓缩。但我想,在大多数亲历者心中,关键词肯定不会是“欣喜”“朦胧”,而是惨烈。至今,我还会时常做起高考考砸了的噩梦,醒了,幸亏是梦。
我知道,很多人怀念高考时的教室墙上贴满的“梅花香自苦寒来”、同学间的挑战书,怀念“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壮烈感……但这些只是无知下的壮烈与快感。苦难记忆可以有,但如果苦难记忆只是调教出“以苦为甜”的哥德斯尔摩综合症,而不是去改变,那么那些创口溃烂处,确实有“美如乳酪”的病态美感。
前些年有个段子:如果我们当年多错两道题,就会跟另一群人在擦肩……高考的迷人之处,不在如愿以偿,而在阴差阳错。但细想下,这其实更是高考的残忍之处。
高考“一考定终身”很残忍,但也得庆幸我们只有一次高考。考完后我们会打开自己的另一种生活,被打开的还有视野、三观,那时我们会知道:高考,就是用来祭奠无知的。
山东卷:
题目:不赶走任何人的书店实现了“人人读而平等”
清人张潮谓,有功夫读书,谓之福。但现代社会,有多少人有这个福分?“挣更多钱”成为多数人最大的人生指挥棒,朝九晚五已是幸运,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是寻常。如果说还能有点读书时间,也就只能在夜晚了。
所以,书店24小时营业,不赶走任何人,对一些人来说就堪称福音。受益人,可能是刚刚敲完代码的IT民工,刚刚签完版的媒体人,想提高自己知识水平的保安、电焊工,或者住宿没有着落的流浪汉。
不打烊的书店,不拒绝任何人的书店,就这样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读书、休憩的福地。而这完全得益于书店的包容。
这个世界上,谁都可能背叛你,谁都可能歧视你,只有知识不会。书店作为提供知识的重要场所,全时段向所有人敞开大门,秉持了知识的应有之义。
我想,全时段向所有人开放书店,做出这个决定的人,一定对那些热爱读书的人抱有完全的同情与理解,一定也是热爱读书的人。虽然他(们)要承担更大的成本压力,但他(们)内心会说,让更多人享有读书之福,没关系。而且运营得当,也未必就一定会造成损失。
想想台湾诚品书店的情景。寂静的城市里,总有那么一个地方为读书人、夜归人,点一盏灯。一排排书柜之间,人们沉浸在读书的海洋。这种独特的人生经验,没有这家24小时不打烊的书店,恐怕不好达成。不打烊的书店,不拒绝任何人的书店,在某个地方,向人们释放着一座城市的包容与温度。我们生活的城市,难免有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有人住七宝楼台,有人夜宿大街;有人鲜衣华食,有人残羹冷炙,阶层标签是如此明显。
但在这个不拒绝任何人、谁都可以进的书店,在丰富的书本面前,人们的身份差别消失了,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读者。书本面前,没有谁比谁更高贵,也没有谁比谁更低贱。
一个对任何人不打烊的书店,就这样善意地达成了“人人读而平等”。它是一座城市的阅读绿洲,是每个夜归的人、住宿无着落的人的“接头据点”。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样子。或许也可以说,如果有天堂,天堂就是书店的样子。在这片知识的殿堂里,没有贫富的差距,没有读书时间的限制,众生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