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代人不如上一代人为了工作那么地忘我投入,也不像年轻一代勇敢追求自我,但我们这代人容易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找平衡,不轻易决定更不轻言放弃。”面对记者的采访,杨桂林以这段话作为开场白。
从兴趣到事业,一往直前
1981年,16岁的杨桂林考取吉林工业大学“工程机械”专业,1985年以优异成绩留校深造。1988年,杨桂林成为石家庄铁道学院的一名工程机械专业的老师。几年的教学、科研经历让他意识到,有必要在基础理论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1995年,杨桂林考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博士,并从工程机械转到机器人领域。
1998年,博士毕业的杨桂林加入新加坡制造技术研究院机械电子研究室,从副研究员做起,一步步成为研究室主任和学术带头人,并领导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项目。杨桂林团队还系统建立了模块化可重构机器人理论,把机器人变成了“积木”,可以根据使用需求进行重组重构,打破了传统机电设备不能改变构型的弊端。
三次邀请打动海外游子的归国心
身在新加坡的杨桂林,始终关注着祖国的机器人事业,他与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高校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在国外学习工作18年,一直都没有申请加入外籍。
2012年3月,杨桂林在新加坡接待了到访的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所长崔平。两人一见如故,聊了5个多小时。“在崔所长回国后的第二天,我收到了一封感人至深的邮件,信上崔所长写道希望我能加盟材料所。”杨桂林回忆道。
2012年6月,杨桂林到南京参加“全球华人专业会长联席会议”,并专程来到宁波材料所,崔平再一次向他抛出橄榄枝。中国对先进制造重视和我国制造业的高速发展让杨桂林看到了机会。
当时,新加坡的制造业已经遇到了发展瓶颈。但回国就意味着与家人两地分居,意味着放弃原先的高薪和待遇从头开始。
让家人也来宁波看看!2012年12月,在崔平的邀请下,杨桂林带着夫人、孩子一道来到宁波。宁波的快速发展、宁波对高层次人才的优惠政策以及材料所同事的热情打消了杨夫人的所有担忧。
2013年,作为“旗舰人才”高级研究员,杨桂林加入中科院宁波材料所。9月,他领衔的团队申报并入选宁波市“3315团队计划”,得到了B类1000万元经费资助。这让刚回国的杨桂林对未来的科研事业充满了信心。
想把机器人变成一种时尚
从智能制造到制造服务,再到社会服务是杨桂林对机器人发展三阶段的认识。“现在,我们是把机器人当成我们的工友,但在未来,机器人可以成为我们的生活伙伴。它将拥有轻巧的、柔顺就像人手臂一样灵活、安全的操作臂,还将拥有一个机动灵活、自主安全移动的载体,它可以和人安全互动、进行情感交流等等。总之,我的理想是将来子女们会觉得送一台老人看护机器人给父母会成为一种文化时尚和美德。”
前不久,他领导的团队研发出了全向移动机器人。“它类似我们办公室的转椅,可以在狭小空间内实现360度全方向自主移动。同时它还搭载了红外线的眼睛和激光传感器,可以实时定位、自主导航、主动避障,将来在车间物料输送自动化、自动化仓储物流上可以广泛应用。”
全向移动机器人项目在第十六届中国工业博览会展出期间受到很多业内人的青睐,目前已有多家公司表达期待合作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