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原创智能制造水平不断提升,图为格力自主研发的工业机器人在车间里忙碌作业。
乱花渐入迷人眼。外界对格力过多的炒作,以至于人们似乎忽略了格力发展的真正支撑。
6月初,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召开股东大会,勾勒出格力未来发展革新的路径——着力自主创新,依靠核心技术,走专业化技术和多元化品类发展之路,到2018年谋求实现2000亿元的营业收入目标。
面对全球经济深度调整,提出如此目标需要底气。
从“好空调、格力造”,到“掌握核心科技”,再到“让天空更蓝、大地更绿”、“科技改变生活”,支撑格力走过来的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创新之路。
核心竞争力——让创新成为自觉
作为中国家电行业中唯一凭单品类营收超过千亿的企业、唯一利税双双突破百亿的企业,格力已初步完成了空调、冰箱、小家电等产品矩阵的初步布局。随着智能环保家居系统的打造升级,格力在移动互联时代又形成了新的创新增长点。
格力最初走上自主创新之路,可以说是“逼上梁山”的。
10多年前,格力与中国大多数家电企业一样,产能虽大,却以组装、贴牌加工为主,处于全球产业链的末端。那时,靠贴牌生产,日子虽过得还算滋润,但残酷的事实告诉格力人,贴牌“打零工”或是“肉搏”打价格战,虽能抢得一定市场份额,但只是短期行为,一个没有核心科技的企业是走不长远的,更是没有脊梁的。
格力曾远赴重洋去“取经”。然而,核心技术永远是买不来的。2001年,格力电器与日本企业洽谈购买多联式中央空调技术,遭到对方明确拒绝。
要想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唯有依靠自主研发和创新突破。格力把市场推广计划暂时放在一边,转而把大量人力财力投入核心技术攻坚。
走进如今的格力,全球最大的空调研发中心矗立眼前。这里拥有中国制冷行业唯一的国家节能环保制冷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此外,6个研究院、52个研究所、570多个实验室涉及各个领域,在世界空调制造行业中首屈一指。
在这里,格力攻下一连串顶尖技术难关:每台每年可节电440度的1赫兹变频空调、摆脱氟利昂依赖的R290环保冷媒空调、改变北方传统供暖模式的双级变频压缩机、无稀土磁阻变频压缩机……截至2015年5月31日,格力累计申请技术专利15600多项,是2001年的70多倍,其中发明专利近5000项。仅2014年一年,格力就申请技术专利4100多项,平均每天有11项专利问世。2015年,格力“基于掌握核心科技的自主创新工程体系建设”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这是格力第三次获得我国科技领域最高荣誉,也是格力首次以创新体系而非单一技术获奖。
创新突破的颠覆性技术,不但成就了格力自身在中国乃至全球空调行业的领导地位,也改写了空调业百年历史。中国制冷空调工业协会秘书长张朝晖告诉记者,制冷技术起源于美国,已有100多年历史,而我国是在改革开放后才起步,一直是个追赶者。如今,中国空调行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不仅产值规模全球最大,自主研发能力和核心技术已实现了超越,在一些领域领先世界。
目前,格力在全球拥有9大生产基地,自主研发生产20大类、400个系列、12700多个品种规格的产品,占据全球30%的空调市场份额,在世界高端市场中收获口碑。在美国《福布斯》杂志日前公布的“全球企业2000强榜单”中,格力首度进入前500强,居385位,在家用电器类榜单上全球第一。
对格力来说,真正的挑战是自己。空调行业竞争激烈,技术进步永无止境,要实现领先并永远保持领先地位,只有突破自我。
格力人经常笑言有“自虐”的情结。格力机电技术研究院第七研究所崔所长说,尽管他们现在研发攻坚的课题已是世界前沿技术,但大家仍在不断琢磨怎么做得更好,不断给自己提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格力,依靠核心技术赢得了市场。而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是格力人自主创新、自我挑战的自觉。
工业精神——坚守“中国制造”本分
放眼全球制造业发展进程,回溯中国制造的优良传统,立足世界之巅的企业,无不是恪守工业精神的典范。而格力也一直遵循着这一规律,把恪守工业精神作为企业的“铁律”。
在全球拥有3亿用户,产品覆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空调产销量连续20年位居中国第一、连续10年位居世界第一;2014年,净利润141.55亿元……
作为领跑者,格力没有因骄人的成绩而任性懈怠,始终坚守精益求精的匠心本分。“如果不能保证质量,宁愿让出市场。”坚持品质至上的理念,已融入格力人的血液。
为追求完美,格力延迟产品的上市时间。“U尊空调”这款产品采用独特的无缝感机身设计,不仅美观,还可使噪音降低至18分贝。最初设计中,外壳缝隙的标准是0.8毫米,已十分出色。为让效果更好,研发团队进一步提升工艺,把缝隙减至0.3毫米,为了减小0.5毫米的距离,这款产品上市时间比既定计划推迟了半年。
为追求品质,格力不惜工本打造坚强的“内芯”。走进压缩机制造车间,数控机床正在“雕琢”一块整料,加工生产空调压缩机的核心部件叶轮。车间主任小赵说,尽管铸造法生产叶轮更便宜,但格力坚持整料锻造加工,一块整料最后只剩下四分之一的精华,但这样生产出来的叶轮精确度能达到0.01毫米,是行业的标杆。
坚持工业精神,锻造的不仅是叶轮,更是格力过硬的品牌。
品牌价值并非仅以市场大小论英雄。格力董事长董明珠说,格力从来不为“今年能赚多少钱”而纠结,格力的目标是打造百年企业,擦亮“中国制造”的金字招牌。
直到今天,董明珠依旧常提起她当年到中东出差的经历。当时,当地一位经销商劝她,为了迅速扩大市场份额,最好不要打“中国制造”的牌子,哪怕贴个“泰国制造”也好。这句话深深刺痛了董明珠的心。她下定决心,格力一定要用完美的产品为“中国制造”正名。
格力环境模拟实验室里,时而烈日炎炎,时而风雪交加,在极端条件下,空调性能如何一测便知。格力空调可以在不增加能耗的前提下,实现零下30摄氏度时的强劲制热和高温54摄氏度时的强劲制冷,而这全靠“双级增焓转子式变频压缩机”技术。为了自主研发这项技术,格力投入1600余万元,几十位工程师先后进行了千百次试验,通过反复验证,才最终研发成功。凭借这一国际领先技术,格力获得发明专利19项、国际专利2项,并站稳非洲、北欧等地市场,为“中国制造”赢得赞誉。记者在格力采访时,巧遇两位慕名前来参观洽谈的巴西客商,他们连连赞叹,能在极度高温和严寒下正常工作的空调品牌世界上屈指可数,格力的质量没得说!
尽管见不到立竿见影的效益,格力依旧坚持每年投入数十亿元用以研发;尽管企业标准已远高于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但格力依旧坚持对自己不断提出苛刻要求。
在压缩机叶轮研发过程中,技术人员在20天内做了上万次试验,就是为了找到高速运转中的一个点,让空调运行起来更加平稳,振动更小、噪音更低、能效更高。格力的研发大楼里贴着这样一句标语:“不成熟的产品不上市,不拿消费者当试验品”。格力建立了严格的企业质量技术标准,并在业内率先推出空调6年免费包修、变频空调2年免费包换的服务承诺,在格力人看来,不需要售后服务的产品才是好产品。
拒绝浮躁、拒绝急功近利,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完美,秉持初心、始终坚持消费者至上。这就是格力人崇尚的“工业精神”。董明珠说,“这是一个企业的本分。”
阳光制度——为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和格力的员工聊天会发现,他们对自己的企业有一种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幸福感溢于言表。
对格力人来说,企业就像温暖的家,公司为员工提供了温馨的环境和生活的保障——厂区绿荫环绕,生态宜人,不远处,便是职工的住所。公司先后斥资6亿元建设康乐园,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居住条件,实现“一人一居室”,免除他们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真正打动我们的是公司的软环境。”生产计划部的小王很真诚地对记者说。格力有一条成文的规定,任何领导干部的家属亲戚都不得在格力工作,也不能从事与格力有利害关系的事务。身为董事长,董明珠带头严格执行,她早已习惯了家人的不理解和责怪。在她看来,“企业发展最大的挑战,不是外部的竞争对手,而是内部的制度建设。企业温暖如家,但企业不是任何人的家产,公私要分明”。
格力有个“三公”原则,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公私分明。这个制度严管的是干部,为的是给普通员工提供公平的环境;一切按制度办事,为的是保障多数人的权益。
“三公”原则让格力的企业文化很清朗,员工们没有业务之外的“烦恼”,他们兢兢业业勤奋工作,为企业奉献智慧与汗水,因为他们知道,个人的命运与企业的命运联结在一起,所有的付出都会得到肯定,自己会随着企业的壮大而成长。
压缩机制造车间的赵主任在格力工作已有12年,他告诉记者,公司里凭实力说话,不少高职中专生因业务出色,都晋升为生产车间负责人,公司中层干部里,80后已不是少数。赵主任刚来格力时,只有一个高级技工证,在公司支持下,他陆续考出了电工等多个证书,现在还利用业余时间攻读函授本科。“经常挑灯夜战,但不觉得苦,因为在格力只要付出就有收获,值!”他笑着说。
机会永远属于实干的人。在格力,谁有想法创意,谁有真才实学,谁就掌握“话语权”。每个员工都可以就技术创新、工艺改进等提出自己的建议,被公司采用后就可获得物质奖励。有奇思妙想,还可主动请缨申报攻关课题,公司对通过论证的项目都给予资源和人力的倾斜。此外,公司为员工“充电”做了制度安排,除了开办格力技术工程学院外,还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合作,为员工提供再学习机会。公司定期进行内部招聘招纳贤才,人才成长、流动十分顺畅。去年刚毕业的大学生小徐,被分配到空调四分厂从事出口订单的生产管理。他说,虽然工作压力不小,但仍在不断自我加压努力学习,他很看重公司内部招聘制度,希望凭自己的本事,争取未来发展的广阔空间。“毕业后也常和同学们聊天,他们很羡慕格力给普通员工的机会和平台。”小徐得意地说。
透明的企业制度犹如阳光,让“草根创新”茁壮生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卢锦光、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叉车司机曹祥云、从机修工成长为十七大代表的机修班长张树源……大批一线员工脱颖而出。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命脉。格力凭借独特的制度魅力和企业文化,营造了吸引人才、造就人才、留住人才的生态环境。
服务国家战略——勇于担当赢得发展机遇
作为全球最大的空调制造企业,生存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对此,格力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
2012年,雾霾问题引起社会关注。有人对董明珠说,“格力的商机来了,做出有空气过滤净化功能的空调,又可以赚大钱。”回忆起这个场景,董明珠连摇头。“倘若生态环境不能得到保护,短期的市场收益又有什么意义呢?代价太大了,这样的商机我宁可不要。”董明珠说,空调是耗电大户,她萌生出一个念头——造一款“不用电的空调”,减少能源消耗,真正绿色环保。
于是,格力花了两年时间,开发出了光伏直驱变频离心机系统,开启了中央空调零耗能时代。这一系统集成了太阳能光伏发电、中央空调、发电及用电管理系统,能将太阳光所发直流电直接接入中央空调,电能利用率高达99.04%,大大降低了光伏发电的成本。此外,除了供应空调使用,这个系统还可将剩余的电输送给城市电网,而遇阴天发电不足时,又可从电网“借”电,力求使得清洁的电能得到充分利用。
这项技术攻关成果,为格力带来了络绎不绝的订单。同时,格力也正以自己的实践,为国人和世界创造更好的宜居环境,提升自身及中国制造的全球影响力。去年,董明珠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授予“城市可持续发展宣传大使”证书。
在格力人看来,国家战略中孕育着企业创新的着力点,也承载着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在捕捉国家战略带来的市场商机时,应当自觉地用优质产品为国家战略服务。
4年前,格力就已开始谋求向智能制造转型,公司设立了自动化研究院,并对注塑、管路等13个生产板块进行了自动化改造,不仅提升了生产工艺,还降低了人力成本。2014年,格力人均产值达到180万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
格力新近设立的研究院包括新能源环境技术研究院、健康技术研究院等,越来越多绿色、智能、安全的产品走入千家万户。随着格力手机的问世,格力不仅完善了智能环保家居系统,更把涵盖多种类别的横向产品矩阵及贯通上下游的纵向产业链条编制成网形成产业集群,不断勾勒未来智慧生活的美好图景。
未来制造业的方向在哪里?格力以前瞻的眼光,正在探寻下一代制造业的制高点,希望为“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的国家战略提供支撑。格力正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亮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