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日报不久前发表的一篇文章《汽车业 你太牛 利润超过两桶油》令人关注。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尽管汽车制造业并非中国工业部门中规模最大的行业,但今年上半年成为利润总额最高的行业。汽车业上半年利润总额为2982.2亿元,同比增长29.1%,排名第一;主营活动利润2461.7亿元,同比增长28.3%,超过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排名第一。
事实上,汽车行业的利润率真的如此之高吗?不少专家学者做出了回应和分析:汽车作为资本密集型产业,“高投入、大产出”本就是行业基本特征之一。只有形成了相当程度的产业规模,才能保证利润维持在一定水平。对于一个行业而言,暴利与否,通常并非指利润总额,而更多是通过利润率体现。
有报道称,中国的民营汽车企业——通常被称作“五大”目前处境艰难。今年一季度,长城(Great Wall)、吉利(Geely)、长安(Chang´an)、奇瑞(Chery)和比亚迪(BYD)的销量同比下跌了10%,相比之下,德国、美国和日本品牌的增长幅度则在15%到20%之间。业绩上的鲜明对比,被伯恩斯坦(Bernstein Research)分析师称为“非比寻常的差异”。
业内人士告诉笔者,国产车从生产成本到终端售价二者之比是2:2.7,单车利润率是35%,合资车为2:3,单车利润率50%;进口车为1:2至1:2.8之间,利润率在98%至180%之间;而豪华车的利润率则高达500%。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单车利润率不代表车企的利润率,算上工厂固定投资、研发平台搭建、营销、运营等费用,厂家一般利润率都不会超过10%,最赚钱的大众也只有11.3%的利润率。
汽车行业的利润率究竟是高是低,相信个中企业最有发言权。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国产汽车的应用确实存在着低利润的劣势。为了改变这一事实,不少车企都在探索改变途径。
长城汽车副总经理董明表示,汽车行业在工业行业中属于高技术行业,其利润的最大源泉就在于技术含量附加值和品牌附加值。如果单纯依靠压低成本的方式来提高利润水平,企业是很被动的。而依靠提价来提高利润,在目前汽车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也是不太现实的。因此提高汽车企业利润的治本之法在于提高技术水平,加大技术创新和开发力度。“技术上的高投入只会增加消费者的青睐程度,消费者并不会因为价格差异而放弃高品位的享受。”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则表示,汽车产业存在规模经济,生产规模大到一定程度,单车制造成本才能达到最低。所以要提高利润,企业必须扩大规模优势,达到成本最低的临界点。
除了提高技术水平和扩大生产规模外,最受人关注的方式就是提高生产管理成本。
而生产管理成本的压缩则需要在人力成本和生产方式上加以变革,如此,自动化生产方式变得令人瞩目。这也为机器人在汽车行业的应用提供了契机。
到目前为止,汽车行业是工业机器人应用最为广泛、也是较为成熟的行业。汽车制造当中有许多工序需要机器人完成,同时,机器人的性能配比相对于人工来说更为标准化和智能化。比如,在汽车车身生产中,有大量压铸、焊接、检测等应用,目前均由工业机器人参与完成,特别是焊接线,一条焊接线就有大量的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的程度相当的高。
而在汽车内饰件生产中,则需要表皮弱化机器人,发泡机器人,最后的产品切割机器人。汽车车身的喷涂由于工作量大,危险性强,通常都会采用工业机器人代替。所以,完成一辆汽车的制造,需要的机器人相当多,工业机器人已成为汽车生产中关键智能化设备。
尽管汽车行业是机器人的重要阵地,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机器人在汽车行业的应用仍然显得单薄。根据统计数据表明,2012年,美、德、日、韩四国的汽车产业工业机器人密度为1200台万人,我国汽车产业工业机器人密度仅为150台万人,为上述国家企业的八分之一。
除了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低外,我国汽车业的机器人还有四点不足: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整车和零部件生产装备对外的依存度还比较高;汽车装备产业的结构仍然不合理;企业的服务意识和水平还比较落后。
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国内汽车行业的机器人使用量和使用密度会愈来愈大。这对于我国汽车行业而言是良好的际遇。如果能够运用高科技、智能化、标准化的机器人更好的为汽车制造业服务,那么国产汽车的利润率势必会出现改观。这非但不是妄想,而且是我国汽车业的发展趋势和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