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款步态?这家中国人形机器人公司正面“硬刚”特斯拉! - 技术天地 - 产业资讯 -移动人形机器人产业联盟信息网站 -新战略移动机器人网-工业、服务、移动机器人、人形机器人产业资讯传播者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技术天地 >>正文
分享34K

同款步态?这家中国人形机器人公司正面“硬刚”特斯拉!

发布时间: 2025-09-05 11:09:00 来源:新战略

核心提示: 跨越太平洋的“较量”。
近日,特斯拉又“搞事情”了。

先是马斯克放话:未来80%的特斯拉市值将来自人形机器人业务,一下把大家的注意力从电动车又拉回到了那台神秘的Optimus上。

紧接着,一段新视频又在网络上疯传。

 
视频最早是由Salesforce CEO Marc Benioff 发布的,主角自然是 Optimus。但这次,它换了个“金闪闪”的新壳,手部结构也更精细。除了外观吸睛,这台机器人的售价也不便宜, Benioff 亲口透露:20万到50万美元之间。 


最让人眼前一亮的,还是它的“走路方式”。视频里,这台金色 Optimus 的步态明显更加自然,脚跟着地、步伐稳健,非常接近人类走路的方式。



但这个步态,看起来非常熟悉。

几乎就是前不久,国产机器人公司开普勒发布的K2“大黄蜂”抗扰动步态视频中的“同款步态”。视频中,K2“大黄蜂”在砖石、塑胶、草地等复杂环境和外力干扰中依然保持直膝步态、稳定行走,展现了强大的平衡能力与环境适应性。



为什么看起来这么像?追根溯源后得知,原来特斯拉和开普勒在底层架构上都选用了类似的技术路径:滚柱丝杠直线执行器混动架构。

在机器人学界,这被认为是极具挑战的方案,需要复杂的运动学建模和极高精度的力矩控制。但其优势同样显著:步态更加自然,能效利用率更高,更便于任务执行,环境适应性更强。



对此,我们特地咨询了开普勒公司,希望从这家国产厂商的视角,了解背后真实的技术考量。

01

直膝步态,为什么是“难而正确”?


开普勒方面表示,之所以选择直膝步态和滚柱丝杠直线执行器混动架构,是因为这是一条“难而正确”的路。

对于双足机器人而言,直膝行走几乎是最难的动作之一。相比之下,弯膝步态更容易实现:重心低,结构稳定,对控制算法和硬件精度的要求相对宽松。因此,多数机器人公司会选择弯膝方案来保证“能走”。但问题也很明显:动作笨拙,能效低下,离“像人”还有很大距离。

开普勒坚持认为,人形机器人既然要走路,就必须“像人一样走”。这也是他们选择直膝步态的根本逻辑。

近日,开普勒人形机器人K2大黄蜂迎来全新步态升级,并正式发布了国内首例“混合架构抗扰动”步态实录视频。

在这段视频里,K2大黄蜂面对复杂的环境时始终保持稳定的行走节奏。这种表现,直观地体现了直膝步态在复杂环境中的可行性和优势。

开普勒方面表示,这款机器人以直线执行器为核心动力,相当于“腿部肌肉”,提供主要能量;再结合旋转电机等驱动方式,实现动作微调和步态切换,从而适应不同地形。

这一方案已被包括特斯拉、小鹏等在内的国际前沿人形机器人团队验证,并逐渐成为行业共识。

其中的核心部件是行星滚柱丝杠,一种将旋转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的精密传动装置。它通过“行星传动+螺纹啮合”的复合原理实现高负载、高精度传动,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高能效比与高精度:行星滚柱丝杠通过滚动摩擦传递动力,能量损耗较低,可高效地将伺服电机的旋转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其能量转化效率可以达到81.3%左右;低摩擦设计(摩擦系数低于传统丝杠)减少热变形和能量损耗,确保长期运行下的定位精度。

2.超强承载能力:行星滚柱丝杠通过螺纹滚柱作为滚动元件,在螺母与丝杠间形成众多接触线,大幅提升受力面积。其结构设计使承载能力远超滚珠丝杠。在同等负载力下,行星滚柱丝杠体积更小,且能适应恶劣工况(如高冲击、多粉尘环境)。尤其适用于如重载机械、工业机器人关节等。

3.运动平稳性与耐久性:螺纹滚柱的连续接触消除了滚珠丝杠中可能出现的冲击振动,运行更平稳,降低噪音和机械磨损。接触应力分散显著降低元件疲劳风险,寿命可达滚珠丝杠的数倍,尤其适合高强度工业环境。

正是这种结构,让K2“大黄蜂”在保持人类自然步态的同时,兼具稳定性与耐久性。从特斯拉Optimus到开普勒K2“大黄蜂”,这不仅是“看起来像人”的选择,更是经过验证的效率与稳定性兼顾的最优解。

02

困难重重,开普勒有何解法?


正如开普勒公司所示,直膝步态的“正确”,并不意味着它“容易”。尤其是在采用滚柱丝杠混动架构的前提下,控制难度和工程复杂度几乎是指数级上升。

第一重难点在于丝杠力学。

市面上常见的准直驱机器人,多数采用相对简单的串联结构,控制逻辑更直观。但在开普勒的混合架构里,行星滚柱丝杠直线执行器与旋转电机协同驱动,每一个关节都需要在高负载和复杂动作下保持精确控制。

这就意味着,上层控制器规划的角度、速度和力矩,要实时转化为丝杠长度、速度与推力,再由电机执行。而直线电机反馈的数据,又要反向换算成关节的角度、速度与力矩。这种复杂的双向映射关系,就是所谓的“丝杠力学”,也是实现自然步态的前提。



第二重难点在于仿真与现实的差距(Sim-to-Real Gap)。

如果说丝杠力学是精度上的挑战,那么仿真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则是落地性上的鸿沟。几乎所有人形机器人研发团队都会面对所谓的 Sim-to-Real Gap:在虚拟仿真环境里跑得流畅自然,一旦切换到真实世界,就问题频出。

原因在于,仿真世界往往过于理想化。它可以忽略关节摩擦、材料变形、地面微小的不平整;传感器数据也被假设为“完美”,而现实中的 IMU 漂移、力矩传感器噪声、视觉延迟都会积累成姿态偏差;仿真环境通常是平坦的地面,但现实中机器人要面对的是坑洼、斜坡、突发外力甚至光照变化。

更麻烦的是,真实的执行器存在响应延迟和死区效应,指令发出去并不会“秒到”;通信网络也有延时,这些微小的差异足以让看似完美的步态在实机上完全走样。

针对这两大难题,开普勒的应对思路是“双管齐下”。K2“大黄蜂”采用直线执行器的混动架构,在力控环节中引入丝杠力学的精密计算,并辅以强化学习与模仿学习的结合,从而同时攻克了步态的灵活性与自然性问题。在复杂环境下,它能够完成稳定而灵活的步态切换;在日常行走中,则展现出类人直膝步态的自然效果。


在具体方法上,强化学习承担了最基础的“教学”角色。通过大规模并行的仿真实验,数千台虚拟机器人被置于各类复杂场景之中:不同地形、不同执行器特性,甚至绊倒、滑倒或外力干扰。GPU加速让这种试错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完成,最终形成能够应对突发情况的鲁棒性控制策略。

与此同时,模仿学习则让“大黄蜂”具备了更接近人类的动作特征。借助高保真的物理仿真器,仅需数小时便能生成相当于数年的人体步态数据。机器人不仅学会了脚跟先着地、脚尖离地的细节动作,还能做到手臂与腿部的自然摆动,使整体步态更符合人类直觉。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奖励函数发挥了关键作用,它像“老师”一样为机器人指引方向:哪些行为更高效、更稳定,哪些策略更能抵御扰动。

经过持续的反馈与优化,K2“大黄蜂”逐步具备了在真实环境中高可靠行走的能力。相比单纯的仿真训练,这种方法让它不仅能在实验室中走得稳,更能在工业生产线、物流仓储等高复杂度场景中经受住各种干扰,实现自然且稳定的仿人步态。

同时,开普勒K2大黄蜂目前已经可以通过分层模型 VLA+语义识别,听懂自然语言指令,按照需求给大家分发物品,完成多种任务。

【免责声明】所刊原创内容之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新战略机器人网无关。新战略机器人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信息,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zl机器人”的所有作品,著作权属于新战略机器人网站所有,未经本站之同意或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重制、转载、散布、引用、变更、播送或出版该内容之全部或局部,亦不得有其他任何违反本站著作权之行为。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转载、散布、引用须注明原文来源。

分享到:

关闭对联广告
顶部微信二维码微博二维码
底部
扫描微信二维码关注我为好友
扫描微博二维码关注我为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