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企业-劳动力匹配调查(CEES)数据的研究发现,中国企业的平均税后利润率为3.3%。其中民营企业的利润率为3.9%,高于国有企业的2.2%和外资企业的2.1%。
企业经营者认为,影响企业发展最主要的两个因素是劳动力成本和市场需求。为了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挑战,中国企业近年来对能够节约劳动力的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的投资呈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非技能型劳动力被机器人所取代。
6月20日,《中国制造业企业如何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企业-劳动力匹配调查(CEES)报告(2015~2016)》在武汉大学发布,这是CEES调查数据成果面向全球的首次呈现。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应对挑战时也带来了“阵痛”,包括企业平均利润不高、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和研发投入增长乏力,比较依赖于政府补贴等。
新员工加薪幅度高于老员工
作为中国首个连接企业绩效和员工异质性的数据库,CEES在广东和湖北两个东部和中部具有代表性的省份开展了2轮调查。
CEES的调研报告显示,2014~2015年连续工作2年以上的员工,平均工资增长率为5%~8%,新进员工的工资则增长了14.5%。值得注意的是,技能型员工中的其他管理人员、技术或设计人员和销售人员工资分别增长了8.8%、7.3%和11.3%,而非技能型员工中的一线工人工资仅增长了6.4%。
虽然工资水平在持续增长,但工资占总成本的比重并不高,该占比数据在2013年和2014年均为17%,2015年则为18%。
同时,企业的社保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也不高,社保支出占工资总额的比重为17%,占总成本的比重则仅为3%左右。而导致社保成本占工资成本比重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缴纳社保的参考工资水平低于实际工资,员工社保覆盖不全等。
无一技之长更易被裁员
CEES调研报告显示,广东、湖北企业员工人数均在下降,主要集中在非技能型劳动力。
面对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企业选择减少劳动力的使用。广东制造业企业的总人数在2013~2014年间下降了2.2%,2014~2015年间下降了6.3%;湖北制造业企业的总人数,在2014~2015年间下降了3.3%。
员工人数下降主要集中在非技能型劳动力。一线工人的人数下降了6.2%,其他员工下降了2.9%;技能型劳动力则下降得更少。
除了调整劳动力结构外,企业还转向使用资本更密集的技术,以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挑战。这一过程中需要投入更多的新增资本,特别是对能够节约劳动力的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方面的投资。
近年来,企业的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在显著下降,投资率(投资占销售额的比重)在2013年为25%,2014年为21%,2015年为19%。8%的企业使用了机器人,其中广东为10%,湖北为6%,44%的企业使用了自动化设备;自动化设备价值占设备价值总额的17%。
研发投入乏力
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程虹教授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这些应对办法包括:一部分企业使用自动化设备,其中有一些使用了机器人;劳动力的技能正在提高,人力资本投入在增长;研发投入在增长,其中国有企业、出口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有更大优势;企业管理和质量在改进,新产品占销售额的比重在不断提升;政府也开始偏重于创新的发展政策,包括通过补贴等手段来促进企业发展。
然而,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应对挑战时也带来了阵痛:企业平均利润率不高,仍有五分之一的企业利润为负;相当一部分企业退出市场或者减少劳动力使用,尤其是一线工人的使用;员工离职率较高,相当一部分员工仍只能从事重复性劳动;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和研发投入增长乏力,比较依赖于政府的补贴。
CEES调查发现,有52.8%的企业获得过补贴(包括税收减免和税收返还);2015年,获得补贴企业的平均补贴率(补贴占销售额的比重)为2.6%,已接近于企业3.3%的平均利润率。
不过,企业的研发强度并未显著增长。2015年,企业平均研发支出占销售额的比例为1.8%,平均研发人员占比为6.2%,有研发支出的企业占比为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