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新赛道-已有30+企业推出移动充电机器人 - 市场分析 - 产业资讯 -移动机器人产业联盟信息网站 -新战略移动机器人网-工业、服务、移动机器人产业资讯传播者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市场分析 >>正文
分享34K

“开卷”新赛道-已有30+企业推出移动充电机器人

发布时间: 2024-05-13 02:05:42 来源:新战略

核心提示: 已有企业实现批量交付。
近期,由上海济驭科技和纵目科技旗下子公司蚕丛机器人联合打造的上百台移动充电机器人“闪电宝”已完成交付,后期将在浦东新区国际旅游度假区的四大停车场,为游客提供大规模移动充电服务。

据新战略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研究所了解,自济驭科技和纵目科技达成战略合作后,双方已在移动充电机器人项目上,达成数百台的交付量,这也是目前国内已知最大规模的移动充电机器人交付订单。



此次批量投放的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拥有近6000辆车位,每到节假日,每天平均接纳两三千新能源汽车停泊,但固定充电桩只有100多个,远远不能满足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

充电桩困境:需的增速快于供

自2019年移动充电机器人正式进入大众视野以来,一直被作为新能源汽车补能的创新方式之一备受人们关注。特别是自2020年后,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而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增速却远不及新能源车增速。

据了解,2023全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949.5万辆,新增充电桩仅338.6万台,新增车桩比为2.8:1,但这其中包括随车配建私人充电桩和公共充电桩,新增的公共车桩比高达10.22:1。且公共充电站也面临着耗时长、充电需排队,甚至还有可能遇上有桩无电,电位油占的窘境。

目前家装慢充设施受制于小区的电容量和停车位产权问题,因此,充电设施更趋向于往公共领域方向发展;随着汽车智能化演进,汽车的定义也不再局限于交通工具,而是和电脑手机一样的智能移动终端,服务需求多样化,新能源汽车对补电频次和容量需求也逐步加大。



充电机器人入局者众多


移动充电机器人自带储能、无人驾驶、占地面积小、部署灵活便捷等诸多优势,应用场景多,未来市场空间潜力巨大,近几年发展愈发火热,引得汽车厂商、自动驾驶公司、能源厂商、充电服务企业等,纷纷提前布局推出移动充电机器人产品,以抢占更多市场。



国内部分移动充电机器人企业及产品相关情况

目前来看,虽然自2021年以来,国内外不少企业都推出了移动充电机器人,但大多数都处于推出样机后就没了后续,直到进入2023年,相关产品的发布才开始又迎来了一个小高峰;目前市面上的移动充电主要有国轩高科推出的“易佳电”、黑马原力的“小黑G30/G60”、始途科技的“途乐充”,以及今年年初横空出世呈现黑马姿态的蚕丛机器人推出的“闪电宝”等。事实上,移动充电机器人也是去年底到2024年春节期间才比较密集地出现在各个高速服务区,为大众所知晓。

另外,目前市面上移动充电机器人大小型号不一,电池容量范围覆盖30-190kwh,可供选择范围大;在充电速度上基本已与快充充电桩的速度一致。

从最早的大众移动充电机器人发展到如今的“全程无人化”移动充电机器人,移动充电机器人在补电方式和导航方式上都有了更多变化,回充式和换电式两套补电方案,无人驾驶系统是标配,机械手臂和全自主换电站是“高配版”的选配,便利性和智能化程度无疑越来越高。



以“闪电宝”移动充电机器人为例。

据上海济驭科技总经理罗永昌介绍,该移动充电机器人既可用于电动车移动充电,也可用于移动式储能,支持双向超级快充快放;为了保证能通过狭窄的过道,该车车身宽不到1米,高1.78米,重1.5T,相比于其他无人车,体积更小,但载重更大,转弯半径小,爬坡能力要求强,低速情况下的控制精度要求高,对底盘按照8年寿命要求进行设计和耐久测试验证,为满足这些要求,济驭科技针对性开发线控底盘,满足底盘零部件车规级标准,历经高低温、涉水、道路耐久性和寿命老化等多重测试;且因为搭载了1-2两块储能电池,在充放电保护和热管理上,济驭科技也进行了持续充放电耐久测试,并配备了先进的热泵管理系统。

除了此次蚕丛机器人一次性投用百台外,目前行业内,大批量应用移动充电机器人的案例并不多,某种程度上,行业对于该产品是否能适用于市场或者说能否实现营收报以存疑态度,企业也有不同见解。

商业模式是否只是空谈?

目前移动充电机器人应用主要集中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商场/机场等园区停车场、社区停车库,以及其他临时有用电需求的场景。据业内相关人士介绍,目前移动充电机器人的使用大多处于推广阶段,为了拉平竞争优势,在电价定价时与快充基本保持持平;虽然可以依靠用电波峰和波谷的电价来赚取差价,但移动充电设备在还存在用电成本,实际上运营商的实际盈利并不高。

归根究底,皆在于成本问题,一是产品的成本,二是运营服务的成本。

产品的成本主要集中在电池和移动机器人上,当前移动充电机器人电池容量大多在30-190kwh不等,电池成本高昂,但寿命往往只有3、4年的时间,往往还没有回本就报废了;为了实现充电过程“全无人”,有的移动充电机器人还会在加装“高配置”,如在车体上配置机械手臂来自动拔插充电枪,成本+1;而在移动充电机器人补电环节,有的是建设小型自动换电站,让移动设备自主更换电池,有的是人工更换电池或直接插拔充电,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在无形中增加了移动充电服务机器人的运营服务成本。

虽然近些年电池和无人驾驶产业链的成本也在不断下探,但是否能在当前条件下真正跑通移动充电机器人的商业化模式、如何跑通,业内也存着两种声音。



罗永昌认为,移动充电机器人的落地会是先“商用”再“民用”,移动充电机器人当前应用更多的是提供“服务价值”。在新能源汽车面临偶发性的电量不足时,为了能及时补电,缓解燃眉之急,解决“痛点”,用户大部分是愿意为这种“服务+补能”买单的,以此次落地的上海国际旅游区为例,作为一个商业性的服务旅游园区,更关注为用户提供服务价值,大多数游客在时间成本面前会选择更“方便”的充电服务,此时不再是仅仅考虑电差价的经济性;等到后期,当车体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后,通过对无人驾驶统一调度管理,规模效应下,运营成本随之下降,由此,议价能力和盈利速度也会随之上升。

中科智驰联合创始人&副总经理丁骥表示:“目前商业逻辑还在尝试跑通阶段,只能够尽量降低产品成本,不建议‘卷’更多高配置产品,否则难以提高市场接受度。”

据他介绍,中科智驰此前曾与国轩高科和做开发“大白”-易佳电智能移动储能充电桩,借助中科智驰无人驾驶系统,实现“桩找车”。目前旗下充储一体无人驾驶充电车主要应用在商场地下停车库和室外停车场,一方面用于新能源汽车充电,另一方面是利用高达190kwh电池容量来储能,属于“充电+储能”功能相结合。他表示,短期内,移动充电机器人较难实现成本回收,需要通过其他方式,比如“削峰填谷”去降低产品的使用成本,大容量移动充电机器人的储能功能无疑更有优势。



当前的商业模式,更倾向于是充电服务和储充一体结合,既能充电,也能在闲置时,将车辆并入电网,夜晚充电拿来白天消耗,补起正常电价差额,一定程度上促进市场的流通。且随着电芯价格整体走向下降后,以一天满充满放2-3次计算,可以实现2-3年回本,一定程度上缩短成本回收时间,市场接受度更高。



香港星港有限公司相关研发负责人透露,为了提高移动充电机器人在室内转向的灵活性,他们对线控底盘进行了重新设计,自研舵轮系统,采用轮毂电机加悬挂的方式,此外公司还会根据客户需求和场景进行定制化开发方案。他认为,目前国内移动充电机器人市场离批量化落地还有一段路要走,当前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充能方式的“补充”。

目前公司也在探索更多的细分场景寻求落地,比如香港的一些大厦由于建成时间较久,改建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时间和金钱成本较高,而且对旧线路功率承压较大,为了提升大厦整体服务性能,更易于部署的移动充电机器人无疑是更优选择,随着香港利好政策的推动和使用成本的降低,目前香港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也在逐年增加,移动充电机器人能根据用户的需求、场地的需求,做灵活的部署跟调配,这些优点将会在土地资源稀缺的香港放大,会更适用香港市场。未来,星港也会立足香港,面向全球市场,探索海外市场落地需求和可能性。

写在最后

近年来,国内一些移动充电机器人企业也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出海”,完成国外“首秀”,也从另一方面助力了国产电动汽车海外市场拓展。如济驭科技已成功向海外欧洲市场交付几十台移动充电机器人。

据国际能源署相关报告数据,2023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猛增35%,达到创纪录的近1400万辆。强劲增长下,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也在快速提升,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带动汽车充电市场的大爆发。目前,国内移动充电机器人还处于小批量落地应用探索阶段,但在国际市场上,移动充电机器人早已有相关应用落地,发展相对较为成熟。

其中,欧洲和北美地区是移动充电机器人的主要市场。欧洲市场的德国、法国、西班牙等国家,在推行ESG上,不管是在买车还是用车上,政府都给予了一定补贴;其次就是欧洲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接受度比较高,所以在销量和占比上年年攀升,因此对充电需求较大。

2023年,美国纯电销量约为110万台左右,按销量的绝对值来看,仅次于中国和欧洲;但销量占比相对较低,原因之一在于美国充电桩数量较少,且分布极不均衡,充电的不便利性。或许也是国内移动充电机器人企业的机会,若能抢占先机不失为另一种出海思路。

【免责声明】所刊原创内容之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新战略机器人网无关。新战略机器人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信息,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zl机器人”的所有作品,著作权属于新战略机器人网站所有,未经本站之同意或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重制、转载、散布、引用、变更、播送或出版该内容之全部或局部,亦不得有其他任何违反本站著作权之行为。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转载、散布、引用须注明原文来源。

分享到:

关闭对联广告
顶部微信二维码微博二维码
底部
扫描微信二维码关注我为好友
扫描微博二维码关注我为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