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机器人产能竟备赛打响! - 市场分析 - 产业资讯 -移动机器人产业联盟信息网站 -新战略移动机器人网-工业、服务、移动机器人产业资讯传播者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市场分析 >>正文
分享34K

中国工业机器人产能竟备赛打响!

发布时间: 2016-10-21 09:10:43 来源:

核心提示: 随着中国工业转型升级、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及机器人生产成本下降,国内机器人产业正面临加速增长拐点。与服务机器人在国内市场还处于探索期不同,工业机器人目前正进入全面普及阶段。
    随着中国工业转型升级、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及机器人生产成本下降,国内机器人产业正面临加速增长拐点。与服务机器人在国内市场还处于探索期不同,工业机器人目前正进入全面普及阶段。
随着近期美的收购库卡、富士康昆山工厂裁员6万等重磅事件催化,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中国机器人产业五年发展规划指出到2020年,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要达到10万台。而去年,中国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产量为22257台,增长空间还很大。
  产业链逐渐形成

在自动化程度提升和存量市场改造的双重驱动下,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增长空间远没有达到天花板,潜力巨大。


    相关工业机器人制造企业同样表现良好。《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梳理各大企业的半年报时发现,今年上半年机器人行业整体表现好于去年同期,大部分上市公司业绩实现了稳定持续增长。其中,国内主要工业机器人企业新松、埃斯顿和新时达上半年机器人业务收入同比增长分别达到28%、40%和307%。

  对于市场空间的乐观预判使得众多机器人企业纷纷投资扩充产能。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继2015年11月新松增发股份募集资金人民币30亿元后,埃斯顿也在2016年9月份募资约人民币10亿元以在2020年将机器人产能扩大到10000台,而新松为15000台,已经接近ABB、安川电机、库卡等行业龙头在国内15000、12000、10000台的规划产能。一场产能之间的较量悄然开幕。
  记者走访发现,在补贴等政策扶持下,中国机器人产业链条正在逐渐形成,已经开始出现一批骨干企业,在各领域的中低端市场也已形成一定竞争力。
     “小散”难题
  虽然发展速度惊人,但是高盛高华证券研究认为,这些企业主要面向本土工业企业客户,目前尚不能与跨国企业抗衡。长泰机器人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黄钊雄曾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中国机器人产业普遍具有散、小、弱的特点,未来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仅在规模上,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在核心技术上同样有很大的差距需要弥补。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在工业机器人产业全球重要专利申请人中,日本的安川电机公司和发那科公司分别以5823项和4512项专利申请位居全球前两位,三星、日立、本田、索尼、库卡、西门子等公司紧随其后。
  在这前十五位全球重要专利申请人中,日本企业就占据了11席,可见目前日本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具备雄厚的研发实力,在专利技术方面的竞争优势明显。而在全球相关专利申请量Top15的排名中,中国国内专利申请人无一上榜,表明目前中国国内企业与国际巨头之间的技术实力差距明显。
  易观智库研究认为,日本、德国的工业机器人水平全球领先,其中,日本在工业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减速机、伺服电机等)的研发方面具备较强的技术壁垒。德国工业机器人在原材料、本体零部件和系统集成方面有一定优势。而中国工业机器人虽然发展迅速,但是仍处于工业机器人生产的产业链下游,多数厂商承担系统二次开发、定制部件和售后服务等附加值低的工作。
  库卡工业一位高层同样向本报记者表示,由于在减速器、伺服机等核心零部件技术上的差距,国内厂商往往对国际厂商的依赖度非常高,采购溢价十分严重,这直接束缚了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进一步突破。
  虽然面临技术和规模上的瓶颈,但是由于近几年机器人产业在中国迅速升温。2016年年初工信部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涉及机器人生产及集成应用的企业达到800余家。2014~2015年,各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近80项机器人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全国范围内已建或拟建的机器人相关产业园多达42个。
  中国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秘书长姚之驹近日就曾指出,机器人产业有过热隐忧。但是在巨大的市场潜力诱惑以及地方政府巨大的财政支持下,为了切下最大的蛋糕抢占市场机遇,本土企业纷纷开始涉足工业机器人领域。
  比如,在宏观经济压力较大的环境下,美的与格力家电巨头纷纷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美的集团家用空调事业部副总裁李国林表示,美的于2011年开始引进机器人,并于2012年成立了自动化设计、制造团队,负责全集团机器人的自主研发、制造、安装、维护、保养等工作。格力集团则对外宣称,其从2012年就已启动了“自主研发机器人”的战略,后续相继成立了自动化办公室、自动化技术研究院、自动化设备制造部等部门。然而,两家正式宣布进入机器人产业都是在2015年8月之后。
  两家家电巨头选择了不同的机器人发展战略,格力主张自主研发机器人,主攻工业机器人,目前已经研发出工业机器人、智能AGV、注塑机械手、大型自动化线体等10多个领域的产品。美的则走收购合作路线,相继联手日本安川、收购德国库卡、入股工业机器人厂商埃夫特,以资本的手段来提高自身技术竞争力。

原徕斯机器人高级经理屠崴告诉本报记者,如美的库卡一般的收购案可能将在未来变得频繁起来。但短期内,国产机器人要走向高端,由于缺乏自身的核心技术,因此离支撑中国制造2025的宏伟计划

事实上,虽然市场火爆,但国产机器人企业却正在面临着国内外双向挤压的困境。一方面,外资品牌切走了中国市场最大的一块蛋糕,在技术、零部件成本方面对国产机器人形成了压倒性优势;另一方面,在政府补贴等多项扶持政策下,短时间内中国涌现出近千家机器人公司,重复建设、恶性竞争、骗取补贴等乱象丛生。
    应用模式大变化
  对于机器人将会消灭整个制造业的论调,听起来让人紧张。诸如“当机器人开始接管时如何捍卫自己的工作?”“你的工作是否会被机器人取代?”等相关文章更是加剧了这种担忧情绪。
  可是现实中,机器人应用在中国市场微乎其微的存在感与人们经常听到的“机器换人”却有较大的差距。新松机器人总裁曲道奎在近日举行的长三角智造峰会上表示,机器人发展半个多世纪,现在全球的保有量仅约200万台,从机器人密度来看,世界平均水平在60%,而中国仅仅达到31%左右。从替代率来看,现在的企业里面99.38%还是人工作业,在中国99.7%没有被替代,替代的只是百分之零点几,几乎可以忽略掉。
  曲道奎认为个中原因在于目前市场上存在的机器人更多受限于智能化程度,这些机器人并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的需求。
  机器人本质上是一种机器,但是因为称谓中添加了“人”这个定语,因此往往被人类寄予拥有更高聪明程度的希望。曲道奎认为,心灵手巧,脑袋可以思考,手要能干活,眼睛、耳朵要好使,得能说会道,跑路要快,这才是机器人最终要呈现的一个状态。但是目前在工业领域,很多机器人大部分都只是机械臂,作业能力十分有限。
  行业的痛点恰恰也正是孕育市场蓝海的机遇所在。随着智能装备的高速发展,工业机器人在全球制造业中的优势和作用将越发凸显。同时,无论是工业4.0还是全球企业的智能转型,工业机器人都是处于先锋位置。
  今天的机器人更多的是针对复杂的、高级的、种类繁多的环境。这和以前的机器人环境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且机器人的应用模式上也有大的变化,传统的机器人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设备,它的市场需求更多地集中在质量效益上,而在集成化、智能化程度更高的现代工业体系里,工业机器人的市场定位已经远非过去所能想象,打个形象的比喻:传统机器人像做菜里面的佐料一样,而今天的机器人所有满足的则是为了实现对人类劳动力的某种替代。
  因此,曲道奎认为,人与机器人的综合体,它要超越人类的物理能力,要超越人类,同时要超越机器的智能能力,这是未来机器人的发展方向,也是今后发展机器人的一个大的突破。
   未来,只有不断丰富机器人种类,同时将机器人的功能、性能与灵活性等有机地整合起来,机器人才有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市场。“数字化技术和机器人为代表的第二次机器革命将改变世界。”曲道奎说道。

【免责声明】所刊原创内容之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新战略机器人网无关。新战略机器人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信息,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zl机器人”的所有作品,著作权属于新战略机器人网站所有,未经本站之同意或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重制、转载、散布、引用、变更、播送或出版该内容之全部或局部,亦不得有其他任何违反本站著作权之行为。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转载、散布、引用须注明原文来源。

分享到:

关闭对联广告
顶部微信二维码微博二维码
底部
扫描微信二维码关注我为好友
扫描微博二维码关注我为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