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中国市场,除了装机量不断上升,机器人应用的行业也不断拓宽。中国市场将是未来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对此国际机器人巨头纷纷抢滩中国市场,以abb、库卡、安川电机、发那科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国外机器人企业占据中国机器人市场90%以上的市场份额。
IFR数据显示,2010年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中,用于焊接、喷涂及各种装配操作的机器人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机器人的技术和工艺日益成熟,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快速下降,性价比则不断提高,尤其在精细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方面较人工有着显著的优势,这种优势未来还将进一步扩大化,机器换人将成为主流趋势。工业机器人产品按10年使用寿命折旧(含维护费用)每年成本约5万元,可承担3~5个工人的工作量,而一个熟练技术工人的平均工资约5~7万元每年,同样的工作量则需要付出20万元/年左右的人工成本,远远超过工业机器人的使用成本。所占比例约为55%,主要用于汽车行业。从增速来看,增长最快的是用于汽车整车制造焊接工艺中的弧焊机器人,同比增长了186%,占当年工业机器人总安装量的39%。
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另一个增长动力,来自一般工业的升级换代需求,并替代成本日益增长的劳动力。
前景:机器人成转型重要力量
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引发了众多传统制造企业“以机器换人”的裁员热潮。2013年裁掉1.6万名员工的海尔集团,2014年又裁掉1万名员工;国内著名的制造业巨头京东方,在其北京“8.5代线”面板生产车间中竟然见不到一名员工,只有各种各样的机器人24小时不间断地工作;OEM巨头富士康每年新引入1万多台机器人,截止到2015年4月份,富士康拥有的自动化生产装备数量已经达到了10万台。
随着企业引入机器人成本的不断下降,机器人在生产车间中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业内人士表示,2010年,电机制造企业中引入一台工业机器人,大概要用3~4年的时间才能收回成本;而5年后的今天,电机制造企业引入一台工业机器人只用2年时间就可收回成本,一台机器人可以完成两名工人的工作量。
企业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前提下,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将是解决中国目前劳动力难题的有效途径,而且在精密度要求极高的领域机器人比人更加可靠。回顾近年来制造业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工业机器人是制造产业转型升级的巨大推动力量。
在广州东莞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自2010年以来东莞有66%的企业实施了“机器换人”战略,其中将近一半的企业人工成本降低了10%以上,约有20%的企业人工成本下降了30%以上。
对中国的制造业来说,中国发展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第一大市场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全球经济普遍低迷的背景下,国内制造业产能过剩、人工成本上涨,使众多制造企业的盈利空间大幅度减小。这一方面使融资能力较差的众多中小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另一方面也促使许多中小企业通过产业的转型升级寻找到了新的出路。未来,机器人产业发展推动下的高端制造业转型将成为主流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