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机床行业的现状
国内最大的机床企业沈阳机床发布的《2015年度半年度业绩预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净利润亏损将达2.5~3亿元;西北地区最大的机床企业秦川机床将亏损0.58~0.66亿元;西南地区最大的同属沈阳机床集团的昆明机床正在进行重组工作,未公布今年上半业绩预报,但根据一季度亏损1421万元的趋势来判断,上半年亏损的可能性也比较大(北京、济南、武汉和天水的6家传统机床公司均未上市)。
企业 |
2015年半年报预报 |
沈阳机床 |
净利润亏损将达2.5~3亿元 |
秦川机床 |
净利润亏损0.58~0.66亿元 |
昆明机床 |
重组,一季度亏损1421万元 |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亏损现象。2014年上述三家公司也都是亏损。亏损的原因,根据上述三家机床企业的公告显示,都是公司产品市场需求减少。那么,它们都是生产什么产品呢,以至于市场需求如此弱?按2014年营业收入的多少来分,沈阳机床的主要产品是数控机床,占总营业收入的66.01%,主要有四类产品:车削、镗削、铣削和钻削机床;秦川机床未做机床产品细类划分,整个机床产品占总营收44.41%;昆明机床主要是铣镗床和镗铣床两种,占总营收的75.54%。未上市的6家传统机床公司的主要产品分别是,北一机床是镗铣床、磨床;济南一机床是普通车床和车削中心;济南二机床是锻压设备和切削机床;武汉机床厂是磨床;武汉重型机床是重型车床;星火机床是车床。从这个情况来看,国内几大传统机床企业的产品并非高度同质化。那市场需求减少的原因何在呢?一个可以理解的原因是,下游制造业企业不敢也不想采购国产的低端机床,哪怕是数控机床(也多是低端产品)。不止在一个行业里听到这样一个声音:国内的机床可靠性,稳定性还是没法跟国外的比。当下,中国已进入国家高度重视制造业的新历史时期,加上国内企业宁愿买好设备也不愿意买差设备的心理,谁还愿意在这样一个大好时机让一台机床影响产品质量?在第十一届中国工业论坛上,工信部副部长毛伟明说:《中国制造2025》的精髓,就是要加快推进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这或许是对传统机床企业未来出路的最好回答!如果已经做了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机床产品都做不好。转入到做机器人就能做好吗?
更重要的是,机器人行业已经进入了白日化的竞争态势。来自新战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六月,全国已建或拟建的机器人相关产业园(基地)已经超过47个,产业园规划面积超过3万亩。到2020年,全国机器人产业规划投资额已超过5000亿元。不仅如此,除了ABB、FANUC、安川等,更多的机器人企业也在不断加入瓜分中国市场份额的行列,比如技术实力异常雄厚的川崎重工,据《日刊工业新闻》报道,川崎重工预计2015年4月将在苏州建立机器人生产工厂,目标是力争在2020年实现年产1万台。此外,株式会社不二越也提出2015年实现在华年产3000台的目标。但也不是说没有进入机器人行业的机会。统计数据显示,中国2000年至2013年对产业机器人的采购增长率维持在年均36%以上。瑞穗银行产业调查部曾预测,2012年至2016年中国的机器人产业增长率可以达到65%以上。这种增长态势还将继续保持几年。
代表企业 |
战略布局 |
ABB |
2011年, ABB宣布携手思尔特机器人在成都共同建成西部第一个机器人系统集成基地。从2005年~2014年,ABB机器人在中国超越市场发展速度,保持在年均30%的业务增长. |
库卡 |
2013年底,库卡在中国制造的首台机器人和控制柜下线,库卡中国新工厂目前每年能生产3000台配备KRC4通用控制器的QUANTEC系列机器人,设计最大产能为5000台/年。 |
发那科 |
1992年,日本发那科公司和北京机床研究所组建北京发那科机电有限公司,主要负责CNC产品在中国市场的业务。5年之后,在上海日本发那科和上海电气实业公司合资兴建上海发那科机器人有限公司——这是最早进入中国推广机器人技术的跨国公司。 |
川崎重工 |
日本川崎重工在中国投资近100亿日元,建设工业机器人的生产工厂,项目计划于2015年4月投产,初期年产能为2000台左右,预计2017年产能将提高至10000台左右。 |
安川 |
日本安川在常州开办工业机器人工厂并已正式投产,目前产能为每年3000台, 2015年产能有望增至12000台。 |
也就是说,尽管机器人整机制造可能没有机会,但在一些零部件,尤其是关键零部件上,传统机床企业可以尝试进入,真正研发出属于国产的机器人核心部件。这既做到了差异化,又能带动中国机器人产业向高端化进军。不过,传统机床企业自身的资金尚且不足,要进入机器人这个新领地,必须做好长期只见投入不见收益的心理准备。不过,传统机床企业自身的资金尚且不足,要进入机器人这个新领地,必须做好长期只见投入不见收益的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