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争议,中国的机器人产业确实已站在了产业发展的“风口”。
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国各地从财政、税收和融资等各个方面减轻企业负担,推进实施企业“机器换人”,以此来推动制造业升级换代乃至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比如,杭州“对实施工厂物联网(“机器换人”的主要形式)项目的企业,将按照项目实际投入的25%给予资助”。
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国家安监总局近日公布“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专项行动方案:到2018年6月底,将实现高危作业场所作业人员减少30%以上。
此外,为从根本上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决定在煤矿、金属非金属矿山、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等重点行业领域开展“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科技强安专项行动。
国信证券分析师表示,政策暖风助力机器人腾飞,从今年政府报告提出“中国制造2025”,到各部委印发有关推进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文件通知,同时地方政府大力投资,国内产业园数量再攀新高,机器人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对于中国来说,机器人产业是未来发展不可忽视的市场。”丹麦优傲机器人CEO恩里克·克罗格·艾佛森此前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将加大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力度,不断推陈出新,因为市场需求非常大。”
艾佛森甚至不厌其烦地对记者强调,“在中国及全球,我们都看到了这种趋势,就是越来越多地依赖于高科技的自动化,越来越多地使用机器人应用到一些新型的工业自动化操作过程当中去。”
“机器人行业的增长速度非常高。从人机协作这块机器人来看,还是一个非常新的领域,所以它更释放出一种强势增长的信号。所以,我相信,中国市场在这方面的潜力是非常大的。”艾佛森称。
据了解,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即每1万名雇佣工人中所拥有的多功能机器人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自动化的基本标杆。
目前,可查的数据显示,以中国一亿制造业产业工人总数计算,预计到2020年,达到目前世界发达国家机器人装机密度中等水平,如意大利150台/万人,中国需增加机器人装机量130万台;预计到2030年,达到目前世界发达国家机器人装机密度先进水平,如德国250台/万人,中国需增加机器人装机量250万台。而现状是,中国每万名产业工人所拥有的工业机器人数量不足国际平均水平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