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爆发以来,“无人配送”这一概念被频繁提及,在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变得不那么安全的时期,大家都希望利用先进技术去规避可能存在的风险,在此背景下,此前只在小范围测试和试用的室外无人配送车被推上一线,承担着各种物资配送任务。
表:目前国内已有落地应用的无人配送车产品及企业(本表粗略统计,如有未完善之处,请指正)
疫情加速落地,资本加注赛道
除了上表中所列的企业及产品,德邦物流、中通及智行者等企业相关产品也已有落地应用,据统计,目前国内已有近20款无人配送车在多个城市落地应用。事实上,无人配送并不是一个刚兴起的概念,早在2016年,京东就向外宣布其无人配送车已经进入路测阶段,2017年,京东无人车开始在校园试运行。苏宁美团菜鸟等也在前两年开展了无人车方面的研发,但也一直处于测试和试运行阶段。
除了京东苏宁这些电商巨头之外,近两年,专注于无人配送的创企也不少,例如新石器行深智能等企业,但其产品大多也都只是在试运行阶段。
疫情的发展无疑加速了无人配送车的落地,疫情期间无人配送需求迫切,企业同时也希望能够在实际的应用中验证其车辆的场景适用性和稳定性,因此,在各末端配送场景中越来越多的无人配送车开始活跃起来。京东相关部门负责人曾表示,疫情影响,原本预计在2020年内陆续完成相关无人车的量产和推进工作已被迅速提前。而美团无人配送车在疫情期间也实现了首次在公开道路进行实际订单的配送。
无人配送的火爆也引发了资本的关注,创业公司新石器最近刚完成A+轮融资,规模近2亿元人民币,其融资成功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新石器在量产落地的进展让投资人满意,新一轮融资用于加快扩张节奏,另一方面其股东理想汽车意图加大无人配送领域的投入。此外,白犀牛也在3月份完成了天使轮融资。
规模化应用即将到来?
实现末端“最后一公里”无人化配送似乎指日可待,但疫情过后,无人配送车真的能迎来规模化应用的春天吗?
事实上,应该为时尚早。
一方面,技术其实还并未完全成熟。无人配送是无人驾驶技术的一种具体应用,其大多数技术与一般的自动驾驶基本相同,即将云端软件和硬件传感器相结合,实现车辆定位、环境感知、路径规划决策以及车辆控制执行四大核心技术。在一般的室内环境中,其技术的实现的环境相对来说会更简单一些,但在室外,当前无人驾驶车辆在交通标识不明显的地段,其实还不能像人类一样自觉形成行驶默契,这无疑会增加一定的交通隐患,而室外还要要考虑遭遇雾霾、雨雪天气时,交通信号受到环境因素的干扰,尤其是有轻度积雪的路段,路面的指示标志会被遮挡,这些问题目前的无人配送车能否完全解决还有待验证。
另一方面,其成本也是限制大规模商用的因素。目前市面上的无人车,多是采用激光雷达、视觉传感器等多传感器融合进行定位、导航,而激光雷达等导航设备价格高昂,使得产品本身造价较高。当前疫情期间对无接触式配送的需求迫切,但疫情过后,充分考虑无人车和人工的投入产出比,无人车可能并不占据优势。
此外,无人配送的法规标准不健全,也影响着市场的发展。当前,各企业自主研发的无人配送产品,在外形、尺寸、时速等方面各不相同,而如何保证无人配送产品的安全性,如何规范无人配送产品的操作和使用,如何规避无人配送可能带来的交通安全问题等,这些也需要相关部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科学管理方案并出台相关法规。
并非有了技术就可以形成市场,无人配送规模化应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