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全球新增病例超过中国新增病例,病毒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对各国公众来说,口罩是防护的重要工具,但却面临着紧缺、断货和价格飞涨的问题。
中国,口罩仍然十分短缺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我们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捐出部分口罩,中国的口罩也仍然处于短缺状态。
按照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我国法人单位和个人经营户合计就业人口达5.33亿人,这意味着每天至少需要5.33亿只口罩。
也有专业人士算了一笔账:在中国14.05亿总人口中,排除非必要口罩消耗人群,占比70.17%的、在15-64岁之间的9.86亿人,是口罩消耗量的主力军,这些人群再进一步细化,减去可不出门的在校高中生、大学生等学生人群以及退休人群, 出于工作和生存养家等原因存在需要出门戴口罩的人数实际上为5.5亿 ,与上文数字基本重合。
因此,如果每人每天1只的话,中国口罩的日需求量约为5.5亿只;如果每人两天1只的话,中国口罩的日需求量约为2.25亿只。
因此, 口罩日产能首先要达到2.25亿只-5.5亿只才能先确保企业复工的口罩需求,之后日产能还要逐渐提高至5.25亿-8.5亿只,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也就是说,如果在疫情期间全面实现复工复学,口罩需求量应在5.25亿-8.5亿只之间。
据国家发改委27日披露的消息,2月25日我国医用口罩日产能达到3212万只,日产量达到3028万只,包括普通口罩、医用口罩、医用N95口罩在内,全国口罩日产能达到7285万只,日产量达到7619万只。
虽然推动口罩复工复产,改造生产线,但日产量7619万与需求量5.25-8.5亿只仍然形成了巨大的供需失衡。
抗击疫情是一个长期战,口罩短缺也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原料紧缺,但全球都在等中国爆发产能
某种程度上,因为疫情前,中国正常口罩日产能是2000万,占全球的50%。再加上疫情前期,全世界的华人早就买了大批口罩送至国内,目前全世界的库存处在非常低的水平。
与其指望国外的产能,不如相信中国制造业的强大实力。目前,世界范围内面临“口罩荒”。可以说,全球都在等待中国爆发产能。中泰证券表示,从需求端看,海外疫情滞后于中国,目前处于爆发早期,疫情严重地区口罩脱销。从全球口罩限购和价格飞涨来看,口罩需求急剧增加, 从供给端来看,为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和增加对外出口,国内还需持续增加口罩产能。
但目前,国内企业也面临着原料紧缺,涨价的困境,产能的“爆发”不知何时到来。
口罩生产之难 材料涨价10倍之多
目前,企业在满负荷生产的同时,也承担着成本翻倍的压力: “熔喷布价格涨了10倍,耳带价格涨了5倍多。 ”部分口罩厂有机器、有工人,但缺少熔喷布,承受了较大的压力。
简单来说,熔喷布是医用外科口罩和N95口罩生产的重要材料,是口罩的“心脏”。 但熔喷布一路猛涨,一“布”难求,有口罩厂负责人告诉澎湃新闻: “从过年前就已经开始涨了,以前一般都是2万一吨,年前开始一路猛涨,现在有的最高已经卖到30多万了。 ”
飙升的成本,直接反映到终端消费者的价格上。“摊下来,每个至少要涨一块钱。”
上游的原材料不足,但中小企业却还是一窝蜂涌进下游,开始大量铺设生产线,对此趋势,业内人士表示担忧:“物料不够,保证不了生产,(这些设备)就相当于一堆废铁。”
至于早先在网络爆红的五菱、比亚迪、富士康这类大型企业,不仅现金储备能力强,就算没有疫情,员工日常也有对口罩的需求。搭建口罩生产线,无非相当于外购转自造。反映到财务报表上,原本的费用项还可以计为资产项,成本反而降低了。
广东、江苏、江西等多个省份的复工率已经超过70%,而随着各地的口罩及辅料生产企业陆续复工,广汽集团、富士康、比亚迪等跨界加入口罩生产大军之后,2月底我国口罩产能有望扩大至1.2亿只/日,正填补短期口罩供应的部分缺口。
一方面,在需求与扩能并行的当前,原材料、配件、口罩机仍出现短缺并制约着口罩生产与时间“赛跑”的效率,有的企业正另辟蹊径研发纳米纤维膜替代熔喷布,解决材料短缺问题;另一方面,行业观察人士则提出口罩扩能在疫情过后是否出现产能过剩的担忧。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连维良在近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疫情过后富余的产量,政府将进行收储。只要符合标准,企业可以开足马力组织生产。”
与此同时,多国出现疫情对口罩的需要亦打消了部分生产企业的担忧,甚至表示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前提下,正在密切关注并考虑未来的出口机会。时下,一场供销与倒逼企业潜能激发的博弈正在上演,未来的市场被业界视为优质口罩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