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去年成立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后,碧桂园称将在长沙投入500亿元继续做大机器人产业。“
顺德800亿元、长沙500亿元,动辄数百亿元的投资规模,碧桂园为何如此“执着”?
今年1月21日,碧桂园年会上,杨国强说,碧桂园现在要朝着一个高科技企业去做。“我也曾经在工地做过建筑工人,重复的高强度劳动应该得到改善。我们要迎接‘机器人建房子’的到来,只是时间的问题,绝对要做出来,这是我们未来强大竞争力的源泉。”
对此,外界多有疑虑。最重要的原因是,房地产看起来实在太好了。
碧桂园2018年财报数据显示,公司当期归属公司股东权益的合同销售金额约5018.8亿元,营业收入约3790.8亿元,同比增长达67.1%。毛利润同比增长74.3%至1024.8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68.8%至485.4亿元。
按照万科集团董事长郁亮在2018年度业绩会上的说法:“我们的地产业务已经这么赚钱了,大家不要指望还能找到更赚钱的业务。”
尽管如此,面对潜在的行业天花板,各大房企也都在谋划多元化布局。恒大钟情新能源汽车,与“贾布斯”发生过一段短暂的“恋情”;融创孙宏斌说要打造“美好生活”——“美好生活是什么?先买套房子,再回家看个电视,电视上放我们的电影,到万达城玩。”绿地也看上了机器人产业,投资入股深兰科技,其逻辑与碧桂园做机器人可谓异曲同工。
“碧桂园做机器人,有自身的内在逻辑。”黎晓林说。
碧桂园简直是迫不及待地希望用机器人替代工地上的工人。这是杨国强执意要大规模投入机器人产业的原因之一。
碧桂园瞄准的第一目标就是建筑机器人。在顺德,碧桂园研发的机器人已开始搬砖、砌砖、粉刷、贴地砖。
据李天鹏介绍,除了这些粗活,建筑过程中的监测、流程管理也可以交给机器人承担,工程质量检测同样让机器人干,“效果比人工更好,效率更高,数据更准确。”
黎晓林认为,机器人产业实际上是一个资金密集型加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碧桂园有足够的资金来撑起这个新产业,这也是碧桂园做产业的优势。
海量的应用场景也被视为碧桂园做机器人的法宝,其实质就是自产自销。
李天鹏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目前,碧桂园在全国拥有2000多个地产项目,“这些项目上需要大量各种类型的机器人”。此外,“我们的物业、酒店、安防和农业等各板块都需要机器人,只要生产出来就可以直接‘临床测试’,而且可以在使用过程中快速改进,这是其他机器人企业不具备的条件。”
碧桂园机器人研发推进速度之快超乎想象。
今年3月,杨国强亮出机器人业务时间表:“希望建筑机器人今年完成量产前的试运营,在2020年开始大量投入使用。”
4月18日,碧桂园集团副总裁兼博智林机器人公司副总裁朱剑敏透露,目前,有10多款建筑机器人已经完成样机研发,陆续进入工地测试。
然而,被当作碧桂园未来三大主业之一的机器人产业能否在体量上真正独当一面?
最早开始多元化的万科,其2018年除开发主业外的其他业务收入总和为130.59亿元。如果是其他行业,以10亿元的体量计算,130亿元足够撑起十几家上市公司。放在万科,在其2018年营收中占比仅为4.4%。
与万科类似,到目前为止,任何一个体量上千亿元的开发商都没有找到一个与地产主业并驾齐驱的新兴板块。
从市场规模来看,市场调研机构IDC预计,到2027年,智能机器人产业在中国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6万亿元以上,宏观经济层面,中国5%~8%的GDP将由机器人拉动和促进。
但此规模仍远逊于房地产。
不过,朱剑敏认为,中国建筑市场达到2万亿元规模,建筑机器人的总规模超过工业机器人,只要能够研发出可以实用的机器人,建筑机器人的市场潜力巨大。
在黎晓林看来,外界对碧桂园做机器人产业可能还存在一些误解,“其实,碧桂园做机器人产业,不是单打独斗,除了自己做研发制造之外,更重要的是搭平台,培育产业。”
朱剑敏认为,企业都是跟着订单走,谁掌握终端市场,谁就更具有吸引力。“我们是自带订单进入机器人行业。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会聚集前一个环节作为供给方,同时每一个环节的同行一般都会聚集形成规模效应。所以,一旦博智林的机器人产品进入批量生产阶段,我们的采购订单会吸引相关企业入驻。”(文章来源于机器人在线,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