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说一件事,SZ市的某家机器人企业快不行了,人员削减大半,高管去做了微商,厂房也一度易址,怕是连工资都得四处举债了。
这对于普遍业绩飙升的机器人行业而言,怕是如同滚沸的热锅中渐渐下沉的浮杂,虽然格外不入目,但并非个体现象。为什么机器人企业饱受着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的煎熬?为什么国产机器人一片叫好的同时还需要看别人的脸色?这个让人爱恨交织的行业,既有做实业的艰辛,也有炒热度的激情。
工业机器人:万家竞研 上下受制
自2013年以来,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消费国。2014年消费5.6万台机器人,同比增长超55%,占全球总消费量的1/4。201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售量为6.85万台,同比增长19.9%,预计2017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突破8万台。
中国工业机器人连续三年被称之为全球最大市场,无论外媒还是国内媒体纷纷报道这个囊括着巨大生机的市场吸引了全球顶尖机器人厂商的驻足和大举进军。
与之相比更甚的,是国产工业机器人企业的竞争基数越来越大,从各行各业转型而来的工业机器人企业纷纷瞄准市场,呈现出万家竞研的状态。
整个行业都在鼓吹号角、冲锋陷阵,但需要清醒认知的是,工业机器人上下受制,核心零部件的掣肘将在一定时间内继续存在,而终端应用企业对工业机器人的价格压制与付款周期同样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之一。
核心零部件的痛楚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减速机占工业机器人本体的成本约为 36%、伺服占比 24%、 控制器占比 12%,这三大核心零部件基本占据整个本体成本的72%,尤其是减速机仍然是国外品牌的优势性阵地。
尽管目前国产的减速机企业正在奋起直追,巨大的需求也使得相关品牌快速受益,但核心技术的短板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有资料表明,在全球前十五位重要申请人中,日本企业占据了11席,可见目前日本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具备雄厚的研发实力,在专利技术方面的竞争优势明显,中国国内专利申请人无一上榜。
可见,我国工业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要想从本质上获得突破,都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投入。
终端应用的尴尬
国产工业机器人除了技术上的软肋,还饱受着利润低微、无钱可挣的压力,即使是销售千台的大企业,也因为本体的“有量无价”而寻求自己做集成的道路。
换言之,本体企业,你要想扩大规模,光卖本体是不挣钱的,那么你需要自己做集成,而显然集成又是一个拼钱拼人拼背景的行当。
系统集成企业,你要想发展壮大,没点经济的后台,没点高端的人才,没点行业的资源,估计几年之后仍然上不了台阶,结局自然尴尬万分。
对于系统集成商而言,项目的应收账款考验着企业的资金承受能力,此外,如何让自己的体量实现一个大的跨步尤为困难。当前,我国3C电子行业的系统集成商,大都是亿元以下的规模,1亿元到3亿元的企业属于中等规模,3亿元的企业少之又少,要想跨越到5亿元的门槛,更是艰难。
服务机器人:游资杳至 虚实兼生
从机器人的功能特点上来讲,服务机器人与工业机器人的一个本质区别在于,工业机器人的工作环境都是已知的,而服务机器人所面临的工作环境绝大多数都是未知的。
现阶段,服务机器人市场相对而言更加复杂,一方面机器人生产厂商对下游应用市场真实需求不清晰,下游应用企业和应用场景分散,机器人企业分身乏术,开发周期长;另一方面传统企业在智能化转型的过程中对于应用服务机器人如何有效解决自身痛点,依然模糊不清。
此外,中国的服务机器人尚处在产业化发展初期,产品呈现功能单一化、初步智能化的形态,大多属于一台“聪明的机器”。但如果服务机器人想要复制PC的发展路径,一台“聪明的机器”是远远不够的,人们需要的是一台“颠覆人类生活方式的机器”。
尽管如此,服务机器人市场吸引了大量专业资本和个人资本的进入,不断被刷新的融资金额让这个行业虚实兼生,眼红耳热的情况更加明显。
当大量热钱都涌入行业的时候,能做好产品的企业弥足珍贵,浮云遮望眼的现状容易让一部分人迷失走散,大众创业的行业很快将断送一部分空有一腔热血的青年。
本文不唱衰调,仅希望所有有志之士在岁末年初的时节多一些理性,多一点认知,行业无限好,愿君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