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和全链条布局、一体化实施的要求,从机器人基础前沿技术、共性技术、关键技术与装备、示范应用四个层次,在机器人基础前沿技术、新一代机器人、关键共性技术、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6个方向部署重点任务,进行实施,周期为五年。赵杰解释说,在基础前沿方面,攻克新一代机器人系统,就是要加强机器人领域与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结合,提升我国机器人技术的水平。在共性技术和瓶颈技术方面,除了要突破核心零部件,还要着力解决支撑我们国家机器人产业发展中的共性化问题。在产品和系统方面,要研发出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性机器人产品与系统,推动我们国家机器人产业向中高端发展。在示范应用方面,就是要在工业、民生等各种行业,开展示范应用,加速推进技术与产业的发展。
记者注意到,申报指南2017年重点项目拟启动42个项目。其中基础前沿技术类项目5项;共性技术类项目8项;关键技术与装备类项目合计部署17项(工业机器人方向6项,服务机器人方向3项,特种机器人方向8项);示范应用类项目合计部署12项(工业机器人方向8项,服务机器人方向1项,特种机器人方向3项)。
除了安排国拨经费总概算约6亿元支持专项外,为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投入机器人研发,在配套经费方面,由企业或医院牵头的项目,配套经费与国拨经费比例不低于1:1;应用示范类项目,配套经费与国拨经费比例不低于2:1。
充分理解指南有助于申报
赵杰表示,“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2017年指南的编制做到了点与面相结合原则:在突出重点的同时,适度进行了各方向任务的部署,做到点与面的有机结合。继承性原则:梳理“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国家863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支持的项目,对成果突出、应用前景好的方向,进行持续支持。以及任务量与经费数匹配原则:考虑到机器人专项实施的客观情况,2017年布局任务量和经费数占整个专项的1/3。
据透露,“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执行期为2017~2021年,项目指南集中在前三年部署完成。2017年重点布局基础前沿技术类、共性技术类、前期基础好易出成效的方向,2018年重点布局关键技术与装备类、重点工程示范应用,2019年重点布局示范应用类以及重点领域强化。尽管每年有重点侧重,但其他类别项目也会适当地进行部署。
记者获悉,在机器人专项指南编制过程中,采取了多项措施以保证项目申报的公平性。一方面,在指南编制过程中,为体现指南的公正性,指南编制专家组严格遵循指南“不体现具体技术路线,不存在具有一定指向性”的限制指标原则,保证了各项指南均具有行业普适性;另一方面,机器人专项论证组、实施方案编制组、指南编制组专家不允许参加项目申请和项目评审环节,同时在项目评审环节采用申报单位评审专家回避制,以保证项目申请的公正性。
这意味着,项目申报成功的关键取决于对指南的理解程度、研究内容的覆盖性、目标和技术路线的合理性、任务分解及分工合理性、项目预期成果明确及可考核性等多个因素。此外,虽然指南考虑到继承性原则,但不代表之前未得到国家相关科技计划资助的单位就不能申报。只要在该指南方向具有良好的基础,符合项目申报条件,均可申请。
业界专家表示,机器人正在成为新工业革命的一个切入点和重要增长点,将影响全球制造业格局,其研发、制造、应用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在这一必争领域,发达国家也都在积极布局,国外主要机器人企业不再满足于将我国作为产品销售和技术服务市场,纷纷在国内建立生产基地,凭借已有的技术优势,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把中国市场看作了“决胜未来的战场”,国内自主品牌生产企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将进一步被压缩。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如不尽快赶上,与国外的差距有进一步被拉大的风险。此时指南的适时出台,将引导我国机器人产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