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地下"电缆医生"启用智能机器人 巡检不再靠走 - 市场新闻 - 产业资讯 -新战略机器人产业研究院 -新战略机器人网-工业、服务、AGV机器人产业资讯传播者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市场新闻 >>正文
分享34K

成都地下"电缆医生"启用智能机器人 巡检不再靠走

发布时间: 2017-05-31 04:05:34 来源:华西都市报

核心提示: 夜幕降临,辛苦了一天的人们陆续回到家里。林立的高楼亮起点点灯光,映照着成都这座城市的繁荣。

邓海拆电缆接头接地箱进行电缆预试。

夜幕降临,辛苦了一天的人们陆续回到家里。林立的高楼亮起点点灯光,映照着成都这座城市的繁荣。

在这片灯火辉煌的背后,是深藏于地下3到15米深的另一座“地下宫殿”。30名电缆运维人员穿行其中,为一条条纵横交错的“电力动脉”保驾护航。邓海,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地下电缆线路,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最好缩影。从1986年第一条5公里长的电力隧道在蜀都大道下建成,到如今,成都电缆通道已经达到了562公里。其中,电力隧道260公里,浅沟、排管302公里,隧道规模跃居全国第二。

作为“电缆医生”之一的邓海说:“原来我们巡检靠走,通讯靠吼,现在有智能机器人帮忙巡线,我们看着手机APP就知道线路有没有问题,我的工作更轻松了。”

那些年

巡检电缆基本靠走 地下通讯基本靠吼

1986年,邓海刚上小学,那时的他并不知道,在成都市人民公园附近,著名的“努力餐”餐馆地下,一条5.752公里长的地下电力隧道正沿蜀都大道落成。更令他没想到的是,自己未来的人生,竟与这地下电缆结下了不解之缘。

上大学时,邓海选择了输电专业。2003年毕业后他进入了电缆施工队伍,主要负责新增线路敷设,接头制作等工作,这一干就是11年。

2014年,邓海凭借出色的工作表现,转入了电缆运维岗位。比起电缆施工,运维更考验综合素质。说起自己的工作,邓海笑称:“我们既是这些地下电缆的保姆,又是医生”。

邓海回忆说,在2000年以前,运维人员对电缆的巡检方式很原始,大多数情况只能靠感觉、凭经验。他们巡检7公里左右,就要花上一整天的时间。有时遇到遂道内有积水,或者情况较为复杂的,在里面通行更加困难。遇到侧身也无法通过的,只能匍匐前进。到了午饭时间,返回地面太麻烦,他们往往就在包里揣点面包、馒头配着矿泉水当午餐。不仅如此,在地下由于手机没有信号,他们的通讯也基本上只能靠吼。

这些年

智能机器人+手机APP 科技巡线更高效

“以前的隧道只有3到6米深,现在最深的有15米。”电力隧道的加深,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和其他城市管线的交汇,保障了用电安全。但是随着向地下一点点地深入,空气不如地面流通,长期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运维人员面临着缺氧、窒息和吸入有害气体的风险。

与此同时,虽然如今成都地下电缆已经迅速增加到了1031公里,但是运维人员却长期维持在30人左右。是不断加入的新科技,让邓海巡线更加轻松。

“2010年有了红外成像测温,2011年电缆网综合监控系统上线运行,2012年有了带电局放测试。”邓海说,今年1月,电缆运检工区又有了全新的“智能巡检APP”。运维人员进入地下电力隧道时,只需要随身携带一台平板电脑,对于巡检的数据和详细情况,就可以准确、及时的进行录入,并且进行统计分析。今年3月,隧道内又多了一台“电缆智能巡检机器人”。白色的机身配合一个可以自由旋转的摄像头,一圈下来,运维人员坐在办公室里,就可以轻松地操作它来完成巡检工作。

伴随着这些高科技的运用,邓海说,他一度也担心自己会因此而“下岗”。没想到,五年过去了,不但没失业,邓海反倒从一名默默无闻的电缆工人,变成了人人学习的榜样。回望过去五年,邓海说,自己是压力和责任并存。“以前我对于人生的目标很模糊,只知道低头做好手上的工作,现在逐渐感觉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

【免责声明】所刊原创内容之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新战略机器人网无关。新战略机器人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信息,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zl机器人”的所有作品,著作权属于新战略机器人网站所有,未经本站之同意或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重制、转载、散布、引用、变更、播送或出版该内容之全部或局部,亦不得有其他任何违反本站著作权之行为。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转载、散布、引用须注明原文来源。

分享到:

关闭对联广告
顶部微信二维码微博二维码
底部
扫描微信二维码关注我为好友
扫描微博二维码关注我为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