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啸远(音译)从未如此“自豪、紧张”过。3月24日,这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第一次带着研发了两年的机器在上海科学会堂参与了“古典诗词接力赛”。
他视这台机器为“女儿”,取名为“九歌”。他非常期待这次在众多记者、专家和学生面前九歌会有怎样的表现。
与九歌竞争的人是两位中国诗人,比赛规则为双方轮流答题接龙,即用前一首诗的最后一个字为开头作诗,在最短时间内作出最好的诗即为获胜。
九歌可以利用易啸远及其七人团队开发的高级语言人工智能,从30多万首中国诗歌的数据库中分析并获取灵感。“她可以学习数据库中诗歌的文体、象征手法和韵律,”易啸远说。
经过六首诗的比赛后,九歌领先了。这场比赛令观众们叹为观止,眼看着机器在几秒内作出既充满韵律感又运用象征手法的诗句,而诗人则难以跟上这种快节奏。
尽管如此,竞赛并未到此结束。在第七轮时,其中一名诗人背诵了一首七言绝句,诗句交织使用了桥、古巷和新月等意象。
当时大厅非常安静,这是当天最复杂的一首诗,易啸远因为紧张而不停的用手指敲击轮椅。
大约三秒后,九歌对出了这首诗,诗句描绘了升起的月亮、高台和北极星。观众爆发出了阵阵掌声和欢呼声,但是易啸远却眉头紧锁。
主持人,也是比赛的裁判,认为九歌对出的诗句象征性较弱。诗歌中的月亮和北极星互相抵消了彼此的象征含义,因为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月亮往往代表纯洁、端庄,而北极星则代表着庄严和权威。
“所以说这首诗描绘的画面是矛盾的,”他说。
易啸远在后台说,裁判说的很有道理。他说:“尽管九歌可以使用与古诗相同的双关语和文体,但还是不能理解人类的微妙感情和逻辑,这才是令诗歌具有吸引力的地方”。
尽管遇到了这种小难题,易啸远说他对九歌的表现还是很满意的,因为这是九歌第一次对战真正的诗人。“我不会轻易放弃的,”他一边轻笑一边拍着轮椅说,“九歌也不会放弃”。
易啸远出生在云南玉溪的一个彝族家庭里,6岁时就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罕见的骨疾病,虽然身体生长受到了阻碍,但是他在学校表现非常突出。
2012年,在云南21万高考大军中,他排名第16,考上了清华大学。他的专业是计算机,是清华大学最有名,也是最难的一个专业。现在他是一名研一的学生。“残疾人需要的不只有钱和同情,更重要的是,我们也有机会创造自己的未来,为社会做贡献,”他说道。
易啸远将他的学士学位论文写进了九歌的算法中,经常连续好几天纠正计算机程序到深夜。九歌的名字就是参考了他最喜欢的战国时期诗集《楚辞》。
“开发人工智能就像是养个女儿,创造每个部分的时候都需要极其细致,不然就会功亏一篑,”他说道,并表示他从妈妈那里学会了责任一词的含义。他的妈妈辞去了护理教师的职位,专门来北京照顾他。
他说:“我的家就是我的全部,就像我就是九歌的全部一样”。
“我希望我的宝宝能够通过深度学习,最大化地实现她的潜力,摆脱物理限制,就像我一样,成为一个有知觉、可以享受美妙诗歌的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