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提议的《工业机器人产业规范条件(讨论稿)》出台,这份文件旨在规范机器人行业发展,为日趋火热的机器人“降降温”。
国际机器人联盟(IFR)6月22日宣布,2015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比上一年增长12%,达到24.8万台,其中中国增长17%,达到6.7万台,连续三年成为全球最大市场。
在中国沿海地区,用工成本不断攀升,市场调查显示,企业有明显的“机器换人”意愿,被调查的企业中,64.2%的企业有强烈意愿,14.5%的企业正在做“机器换人”准备。机器人潜在需求空间极大。
在人们的生活中,多次见到机器人的身影,谷歌机器人AlphaGo战胜世界顶级围棋棋手李世石,中国美女机器人亮相某论坛,似乎机器人产业已经迈向成熟。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目前中国机器人产业状况堪忧,企业使用的机器人,70%来自进口,而国产的机器人,70%的零部件来自进口。看似轰轰烈烈的机器人产业,其实暗藏很多危机,可盈利的机器人企业很少。
同时,政府为鼓励机器人产业发展,出台了相关补贴政策。但是一些企业打着机器人的名号骗取补贴,催生了机器人行业的虚假繁荣。广东省近期统计机器人企业发现,各地上报的万家企业中,仅有159家算是真正的机器人企业,而其他企业根本没有在做机器人。
专家们表示,行业新规有望规范产业竞争,消除骗补现象,引领机器人产业发展方向。文件中对机器人整机企业、关键零部件企业和集成企业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包括生产设施、设备、检测和校准、技术创新、产业以及人员方面的规范均作出要求。毕竟,要想让一个产业健康发展,首先要维护竞争秩序,骗补现象绝不能忍。此外,拥有核心技术和研发能力才能保证机器人产业的正常发展,重要零部件总是依赖进口,中国的机器人产业不会真正强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