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机”或在1月26日这天到来:东莞市出台《关于大力发展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的意见》(下称《意见》)。这份东莞市政府2016年“一号文”提出,到2018年底,东莞八成的工业企业要实现“机器换人”。
《意见》还为机器人的推广应用配套系列优惠政策。东莞市长袁宝成1月28日在广东人代会记者会上表示,“机器人换人零门槛,企业事先不用投入,等用完以后,产生效益以后再来还利息和成本。”
探索“机器人红利”
东莞的此番布局中,机器人推广应用是首个突破口。《意见》明确,到2020年,机器人将广泛应用于制造领域和服务领域。工业机器人在电子、机械、食品、纺织、家具等行业普及应用,服务机器人在家政服务、养老助残、医疗康复、教育娱乐等领域初步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东莞还进一步提出,构建工业4.0智能制造模式,鼓励企业运用智能设备和“大物移云”技术,开展关键环节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构建“自动化生产线+工业机器人+专用网络”的工业物联网,形成智能制造模式。
同时,实施3C产业智能制造示范工程,推动国产机器人、数控装备、控制系统在3C产业深度应用,建成一批高水平柔性制造单元、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
广东省机器人协会秘书长张旭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这实际上是在向德国工业4.0趋同,而瞄准3C产业则体现出东莞产业特色,从主导产业突破的方向和重点没错。
东莞市副市长贺宇解读文件时说,东莞从2014年启动机器人应用推广,截至2015年底,东莞企业申报“机器换人”项目达1262个,总投资超100亿元,预计可减少用工7.1万人,单位产品成本平均下降10%,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65%。
张旭认为,东莞机器人应用推广早,且其制造业转型升级产生的需求巨大。也就是说,东莞具备探索“人口红利”转换到“机器人红利”的动力。
实际上,东莞推广机器人应用更为长远的落脚点是通过“以需引供”,最终建成中国机器人产业先行市,成为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贺宇认为,这是需求侧与供给侧两端的对接,是东莞从应用、产业、技术、要素等需求侧和供求侧出发,找准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举措。
《意见》提出,到2020年,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30%。值得注意的是,东莞将同步发力工业机器人与服务机器人。
具体而言,重点发展先进适用工业机器人,具体将加快低成本、高可靠性、易于集成的先进适用工业机器人发展;加快发展服务机器人,突破多模态人机交互、自主导航、环境理解、智能决策等核心技术,提高服务机器人的智能水平、精细度、稳定性和适应性。
张旭认为,服务机器人的研发上,国内外差距还不是很大,未来三五年,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重等因素聚集,服务机器人的需求可能迎来爆发,是一个风口。
至于工业机器人,其应用到研发,或从研发到应用都是一个很艰难过程。余剑所代表的应用企业就认为,能否吸引他们加入“机器换人”大潮,优惠政策之外,更为在意的是,国产机器人能否满足企业应用需求?这也就回到技术层面的问题。
前述一系列目标,事实上最终也都归结于此。东莞在《意见》中提出,实现工作母机企业、本体企业、关键零部件企业、系统集成商、服务提供商、公共服务平台并举发展,力争机器人产业全链条突破。其中,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制造方面,重点要求提升性能可靠性和批量生产能力,打破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局面。
张旭认为,攻克核心技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且涉及材料、加工设备等多行业。同时,它又非常重要,这也是国家层面非常重视的原因。东莞具备较好的基础,如果能从中取得一些突破,也算是树立了一个转型标杆。
“关键是加大技术研发,核心技术要跟上,否则这一切都没有意义。”他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