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喉】机器人真像组装手机那么简单? - XZL研究院 - 产业资讯 -移动机器人产业联盟信息网站 -新战略移动机器人网-工业、服务、移动机器人产业资讯传播者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XZL研究院 >>正文
分享34K

【深喉】机器人真像组装手机那么简单?

发布时间: 2015-12-29 09:12:32 来源:新战略机器人网

核心提示: 不要拥抱黎明后的太阳,也不能只是追赶和紧跟,而是要超前进行战略性思考并实施发展策略”

前不久,中国最高领导人说:我们不仅要把机器人水平提高上去,而且要尽可能多地占领市场。这句话的方向准确无误,同时,也代表着大大对产业的殷切希望,于是,机器人产业在中国迅速升温,批地、拨款、建工业园区,相关部门好像吃了一粒巨大的伟哥,激情四射,满世界地去咨询。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先进电机中心对这个现象感受颇深,负责人告诉记者:最近几个月他接到的中国企业技术咨询量,是之前的好几倍。中国创业者向来癫狂,之所以容易失去理性通常有两个原因,一是看到别人赚钱了,另一个则是领导说话了,本质上也是钱的问题,毕竟,领导一说话基本等同于补贴来了。

短短两年时间内,中国机器人企业就已达到400多家,但其中少有能做出优质产品的企业,更多的人只是买来设计、买来零件,然后组装出机器人,这还是比较正规的企业。行业中充斥着大量的机器小人,他们炒热了市场却没有技术贡献,大有“骗一把补贴就走”的意思,如此这般,火热的机器人市场势必会急速形成泡沫,像团购,像90年代的互联网,像21世纪的房地产。

当泡沫破裂以后,这群机器小人可以转战其他行业,相关部门也会有新的政绩目标,他们从不缺钱,只是泡沫一次又一次地消耗了社会资源,只留下一堆垃圾半成品,无处安放。机器人如此复杂,需要技术沉淀,真要好好考虑慢下来了。

机器小人:钢铁为何变泡沫?

其实,稍微了解机器人行业的人都会知道,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领域,纵然是单纯地组装也要比iPhone6s难60倍,就更不要提那些精密度极高的零部件了。现在,中国企业做机器人套用了“做手机”的老路子,大家从国外进口减速器、感应装置等核心配件,然后按照说明书组装出一个机器小人,但问题在于,机器人如此复杂,世界上还没有足够成熟的企业,能像“联发科提供手机芯片”一样提供机器人交钥匙方案,而且机器换人的需求尚不明确,这非常容易导致机器的钢铁变成巨大的泡沫,风一吹,就崩溃!

现在,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应用集中于汽车制造业,完成的也只是些喷涂、焊接等粗犷的程序,一些精密组装依旧要靠人类双手完成,目前还没有足够灵敏的机械手臂能模拟人类的神经元,中国制造业的管理者每年依旧要招聘数百万自然人来满足生产需求。

此外,服务机器人正迅速升温,比如机器人服务员,态度和蔼;娱乐机器人美女,风情万种,还有医用机器人,从来没有医患矛盾…这些机器人看上去都非常拉风,但具体到中国的大环境,还远没有达到量产的需求。

更何况,家用机器人的成熟要伴随着软硬件的协同发展,包括感应灵敏度、大数据分析或者云计算等项目,也就是说,机器人要想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不仅要有钢铁的躯壳、还需要柔软的灵魂。所以,这些高端机器人不应该存在于大众视野内的宣传海报中,他们更应该安静地呆在实验室里,慢慢生长,他们之所以要急于摆脱子宫的束缚,把自己变成早产儿,最主要的目的无外乎赚钱以及迎合政绩。

机器小人,钢铁变成的泡沫会大量消耗社会的元气,这种元气不单单指钱,还包括尖端人才的培养,事实上,一旦社会上充斥着急功近利的心态,就很少有人能够做好基础研究。毕竟,别人的成功、别人的享受会非常容易地刺激到那些本来要励志走技术路线的人。

最终的结果是,大家都来搞投资、搞宣传、搞演讲,却没有人把核心伺服器、减速器等零部件研究透彻,从而导致整个行业附加值低,未来也只能做些粗浅的工作。倘若笔者有钱,绝对不会大兴土木,建设恢弘大气的工业园区,只需要找几间冬暖夏凉的简易平房,拉一波有技术情怀的人搞研究,把大兴土木、大搞宣传省下来的钱给他们发工资,让技术人才获得足够的尊重,让知识、专利、经验成为整个社会的价值偶像。

慢慢走,机器换人需要时间

中国没有机器人,充其量只有机器小人,它要长大必须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这关乎到制度、文化和人性。现在,中国机器人产业已经在过热发展,400多家的企业规模虽然显得恢弘,但如前文所述,这些都是泡沫,风一吹也就崩溃了。专家说,按照目前中国社会的需求量留下4~5家的优质企业就可以了。而且,从社会和谐的角度讲,我们也没有可能,没有办法短时间内实现机器换人的策略。

笔者在很多的评论文章中都提及到人才培养的事儿,社会要发展最终要归结到人的发展,没有人才就没有一切,而且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人类不幸福,任何的GDP、技术、指标都是浮云。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正因如此有了看似无限的廉价劳动力,正是借助这个无限的资源才有了中国制造的神话。现在,随着人工成本的上升,一些龙头切眼开始转型,走一条机器换人的策略,但同时,他们要兼顾就业率。

诚然,为了就业,去故意保留低端制造,这听上去像一个悖论,可国情如此,只能慢慢消化,也有专家说,机器人的研发可以提供新的工作岗位,但问题在于,中国这一代工人的职业教育普遍不高,很难在短时间内从流水线工人升级到研发岗位上去,机器换人太快,有可能导致大量失业,从而引发社会问题,或许,我们只能等着这一批工人退休,同时,对一代工人进行技术培养。

中国要做机器人,最明智的做法绝不是由政府或者新来的创业者来主导,而且要由企业来主导,他们最了解制程需求,也知道就业状况,最容易把握好机器换人的节奏,政府与其把补贴都给了那些创业者,还真就不如给一些前沿企业作为机器人研发的经费。

毕竟,一个机器人的成本相当于5~6个员工的年收入,要顺利导入不是容易的事儿。或许中国眼前的机器人战略,更应该换成自动化战略,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机器换人,而是人机结合,把人类从繁重、枯燥、单调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时间精力去成长,这才是正道!文/康斯坦丁 科技新发现官方微信公众号:kejxfx


相关阅读:机器人拐点来临 热潮之后产业发展将向何方

●产经观察

曲道奎,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公司总裁。这位推动中国机器人产业不断发展的先锋人物,日前正在审慎地看待各地不断升温的“机器人热潮”。

“机器人热,是一件好事情,可以吸引全社会的关注,尤其是资本的关注,引导社会优势资源不断向机器人领域聚集”。曲道奎指出,目前全球制造业正在面临制造模式的变革,基于网络、传感、大数据和机器人的智能制造模式正在形成。在这一进程中,中国需要警惕的是高端装备的产业链低端化发展风险。

言外之意,他不希望未来机器人产业像汽车等产业一样,缺少高端装备制造核心能力。他强调,高端产业的发展,“不要拥抱黎明后的太阳,也不能只是追赶和紧跟,而是要超前进行战略性思考并实施发展策略”。

软银带来的震动

曲道奎对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思考,主要源于日本软银集团一系列举动的启示。

去年以来,原本在机器人领域毫无生产经验的软银集团,在经过大数据细致分析之后,计划向市场推出一款人型机器人—Pepper。Pepper由法国Alde鄄baran公司设计开发,并由我国台湾鸿海精密制造。这款机器人零售价仅为人民币1万元左右,销售对象是现代都市中逐渐增长的老龄化人口,今年早些时候一经发售,便受到市场的热捧,最终大获成功。

“未来谁才会主导机器人产业的变革,是ABB、新松,还是哪家企业?”受到软银机器人横空出世的影响,曲道奎深信,未来对机器人产业发展产生颠覆性影响的,不是传统的制造业企业,而是互联网+机器人企业+产业资本。“在这样的前提下,当前中国机器人企业发展的方式,应当考虑非常规发展模式,加快进行资源整合”。

未来制造业模式,产品个性化与定制化需求特征将会越来越突出,市场要求快速响应,尤其是电子消费品行业,生命周期只有24个月,调整生产系统以适应新产品需要140~160天。同时,全球化生产组织的特征也会十分突出,跨价值网的企业间集成加速,不在价值链之内,则很难参与全球生产组织。

曲道奎认为,制造业模式变革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劳动力因素只不过是加快了变革的进程,在这其中,机器人与网络在新制造模式的变革中,将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目前,从普通百姓到企业再到地方政府,可以说一场全民“机器人热”正在形成。粗略计算,国内大约有三十余个机器人产业园区,四十余家机器人概念上市公司,以及五百余家机器人相关企业。

尽管有虚热的成分存在,但曲道奎并不希望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热气球”很快就被刺破,而是强调要通过多种手段,保持“热气球”的平稳上升。

机器人时代的来临

机器人市场的井喷在过去的一年中变为现实。

据世界机器人联合会统计,2009~2014年,全球机器人市场符合增长率接近30%,而中国机器人市场复合增长率接近60%。2014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约22.5万台,增长27%,中国销售5.6万台,增长54%,约占全球市场份额25%。本土企业的机器人销量为1.6万台,增长78%。若干数据预示了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机器人第一大市场。

“现在企业老板想的就是,用机器能不能有效降低成本”,江苏省先进机器人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孙立宁,凭借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国内机器人市场现状作出了基本的描述。“现在企业对于机器人的需求,呈现的特点是:产品低附加值企业需求更加强烈,反而是附加值高的企业,对于机器人的采用需求似乎要更低一些”。

据他介绍,目前越南劳动力每月的平均工资为1000元人民币,印度是600元每月,中国则是3000~4000元每月,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渐渐消失。他预计,未来20年老龄化人口将会增加1倍,而到2050年,老龄人口将占到30%,处于绝对的人工荒。 

ABB公司的一份研究报告也显示,2012年我国已经迎来劳动力供给减少的拐点,15~59岁人口第一次出现绝对值的减少,减少345万,2014年年末16~59岁的人口占比为67%,比2013年年末下降了0.6个百分点,减少371万人,我国劳动力年龄人口连续第三年。预计2010年到2050年,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将由9.4亿缩减到7.1亿。报告认为,中国迎接机器人时代来临所需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

孙立宁指出,同样是一样的工作,如果加装了11台打磨工作站,可以节省50人,成本降低200万元,而换成两条机器人生产线,原来80多人的工作仅剩6人,成本从570万元降低到202万元。“用不用机器人,老板看什么,就看这个”。

所以,工业机器人作为一种新型的劳动力,正悄然改变着制造业的用工模式,以人为主的生产模式正逐步向以机器人为主的模式转变。企业也开始逐渐接受机器人生产的高效率和低成本优势。随着市场的不断升温,机器人及成套装备成本快速下降,也导致了机器人应用市场拐点的提前到来。

机器人应用市场的思考

未来机器人市场能有多大,似乎一时间还很难回答。按照中科院自动化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飞跃的预测,以机器人为代表的平行化时代,将会把人类带入到工业5.0阶段,届时全球GDP将会达到175338万亿美元,是2010年世界GDP的近一倍。

当前,发达国家纷纷将新一代机器人列入国家计划。而根据我国《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工业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台数)将达到100以上,现在中国制造机器人密度还不足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仅有30,同期韩国为437,日本为323,德国为282。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充满了无限可能的市场。

机器人产业化应用热潮来临之际,最令人担忧的仍是核心能力与关键技术问题。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曾表示,对于中国而言,最大的痛点在于缺少技术创新,同时基础薄弱。国产高端、特殊传感器、智能仪表、自动控制系统、数控系统,以及机器人市场占有率低于5%,关键部件品质和可靠性落后世界先进水平5~10年。

另据中国工业报记者了解,目前在机器人零部件中,机器人控制器、精密检修仪器等关键产业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其中减速器75%则是由两家日本公司垄断;高速高精度运动控制器、交流伺服电机等也无法国产化。

在国家鼓励政策刺激和机器人需求市场增加的双重引诱下,时下机器人市场及产品鱼龙混杂在所难免,万元左右的机器人产品比比皆是,产业链低端化发展风险时刻存在。

曲道奎认为,现在机器人行业的竞争比较激烈,2015年将会成为一个重要的时间窗口,通过5年左右的洗牌,以及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完善,中国的机器人产业将会逐步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现在,已经有部分机器人企业另辟蹊径。作为机器人产品的一个细小分支——无人机,原本狭小的市场空间,却在被中国的企业赋予新的市场需求后,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美国《航空与太空技术周刊》的分析报告显示,未来10年全球无人机市场规模将达到673亿美元,大约356亿美元将用于无人机生产。从中国校园孵化器中走出来的大疆公司,目前占据全球民用小型无人机约70%的市场份额,身价已超100亿元,其生产的无人机被广泛应用于航拍,受到了专业以及业余人士的喜爱,这是一个十分成功的案例,而这种成功仅仅是因为产品增添了新的需求和附件值。


●相关报道:机器人产业未来5年或将“洗牌”

机器人革命对中国而言,机遇大于挑战,还是挑战大于机遇?来自机器人、自动化、信息领域的院士、专家及国内外顶级机器人企业的掌门人,软硬件服务提供商逾300人,把日前在京召开的“2015年国家机器人发展论坛”现场挤得爆满。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2015年中国两化融合十大趋势报告预测,智能机器人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将爆发式增长。”本次论坛主办方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蔡鹤皋也认为,我国正处在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伟大时期”。近年来,国内出现了机器人热潮,机器人的应用范围从工业扩展到服务、医疗、教育等多领域,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

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宏鑫同样认为,作为世界第一大机器人消费国,我国机器人产业市场前景广阔。但他指出,我国企业最大的毛病就是不扎实。“没有质量,没有可靠性,就没有市场。一台机器人,维修的时间比干活的时间还长,这样的产品不可能有市场。所以要狠抓可靠性,狠抓质量,狠抓产业化,比产品和水平,扎扎实实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机器人。”

机器人的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是机器人“王国”的后来者。经过多年发展,中国机器人企业已经初步具备国际竞争力。我国机器人产业的“龙头”企业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公司,机器人产业线覆盖工业机器人、洁净机器人、移动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公司市值已达354亿元,进入全球机器人行业前三名,仅次于ABB和FANUC。

“过去5年,我国机器人企业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统计显示,国内目前有约40个机器人产业园区,约60家有机器人概念的上市公司,500余家与机器人相关企业,今年预计会增加到800家。”新松公司总裁曲道奎说。

与会专家认为,我国机器人产业在拥有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不少挑战。机器人产业颠覆了中国制造业过去数十年靠人口红利走“低成本、低端化”的老路,机器人产业竞争力的立足点是品质和创新。但国内企业尤其缺乏核心技术和核心零部件。

“未来5年是机器人产业的‘洗牌’时间。”曲道奎说,“开放的市场对国内外所有企业的机会是均等的。对国内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打破低端低质的‘魔咒’,防止机器人产业也陷入低端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天然认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机器人将向“即连即用”方向发展。“与人共融”是新一代机器人的本质特征,机器人将成为人类的助手。“与人共融”,意味着在同一自然空间内,机器人与人自然交互,配合人的需求,学习人的技能,与人协调互补,确保人机物的安全。

ABB(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顾纯元认为,机器人技术的未来是“人机共事”。具体来说,人与机器人的关系从上世纪70年代的“人机竞争”,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的“人机共存”,再到目前的“人机协作”,预计到2020年将形成“人机共事”的新局面。

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中心副主任乔红的团队长期开展机器人的“手”—“眼”—“脑”方面的研究。“通过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决策和精准控制自执行等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机器人可能向更接近人、具有高度智能和自学习能力的方向发展。人机应该具有协调发展、长期融合的趋势。”乔红说。

●相关报道: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链相对完整

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其中上游主要是机器人零部件制造,下游应用行业主要是汽车、电子电气、塑料橡胶等行业。

中国工业机器人上游零部件行业主要是减速机、伺服电机、变频器、控制器等,其中减速器、伺服电机及伺服系统在工业机器人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分别为39%,28%,本体制造占比为22%。

虽然减速机、伺服系统在工业机器人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但国内减速机、伺服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发展相对滞后,技术水平较低,产品稳定性差,与国外产品相比存在不少差距,导致国内工业机器人减速机、伺服电机等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国内企业工业机器人生产成本较高,竞争力较弱。其中进口减速机主要有纳博、ABB、Harmonic、住友等品牌,伺服电机主要有安川、库卡、松下、三菱等品牌。

工业机器人销售多是通过直销渠道完成,而且以系统集成商居多。同时,工业机器人也可以通过经销商、代理商、贸易商、工程商等非直销当时进行销售,而且国外品牌进入中国市场一般先通过代理商形式进入。核心零部件一般是通过贸易商以及代理商等方式采购。 

工业机器人下游用户行业主要是汽车、电子电气、塑料橡胶、化工等领域,主要用于搬运、焊接、包装、码垛、切割、喷涂等,而且随着人工成本逐渐上升,工业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工业机器人的运用领域逐步扩大,用途逐渐增多。  (李彬)

●现在机器人行业的竞争比较激烈,2015年将会成为一个重要的时间窗口,通过5年左右的洗牌,以及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完善,中国的机器人产业将会逐步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免责声明】所刊原创内容之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新战略机器人网无关。新战略机器人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信息,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zl机器人”的所有作品,著作权属于新战略机器人网站所有,未经本站之同意或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重制、转载、散布、引用、变更、播送或出版该内容之全部或局部,亦不得有其他任何违反本站著作权之行为。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转载、散布、引用须注明原文来源。

分享到:

关闭对联广告
顶部微信二维码微博二维码
底部
扫描微信二维码关注我为好友
扫描微博二维码关注我为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