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初就有许多媒体爆出小米科技将进军无人机领域(市场有传言将命名为飞米),并预计于 2016 年推出。然而,小米科技官方对于这个说法始终只是闭口不言(一种不承认也不否认的意思)。
但中国知识产权局于 12 月 9 日所公开的专利文件绝对不会说谎。这件小米科技于 2015 年 8 月 26日所申请的“无人机的拍摄控制方法及设备、电子设备”中国发明专利(第 CN105138126A 号),显露出小米不仅将推出四轴无人机,更将于无人机的控制方法上做出创新(或许你会认为这不是创新)。
在专利内容中,小米这样描述以往无人机的缺点:“在采用无人机进行空拍时,现有技术需要由使用者完全手动地对无人机进行飞行和拍摄控制,不仅对用户的飞控水准要求高,而且用户只能专注于对无人机的飞控,无法同时独立完成其他事件,对应用场景存在较大的限制。”
那小米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呢?小米手环!根据美国市场研究公司 IDC的统计,小米手环目前已是第二大的穿戴设备品牌。小米科技当然不会放弃如此优势,从上图中可以看出,透过小米手环与小米无人机的资讯链接,使用者可透过小米手环进行手势控制,而小米无人机可依据手势所生成的轨迹图形,比对预设的拍摄模式,完成无人机的拍摄控制。
举例而言,当预设轨迹图形为“水平方向上的圆形轨迹”,且其对应的预设拍摄模式为“以使用者为中心的环绕拍摄模式”,则当使用者的手势特征满足该预设特征,无人机便会以使用者为中心,并以预设距离为半径进行环绕飞行,且将摄影机的镜头朝向使用者进行拍摄。
“这种控制方式将能大幅增加使用者的操作体验。”小米科技这样说。
有趣的是,在专利内容里小米还提及智能自行车这个产品,将推出的小米无人机也能与小米自行车相互链接。想像一下,你骑着小米自行车环岛,然后小米无人机“自动地”追随在你上方记录着环岛旅程,是不是很酷?
小米科技的经营模式向来是复制对手的产品,并以相对低的价格快速杀入市场。往好处看,小米进入无人机领域或许可让这项产品更快速普及(消费者的购入门槛大幅降低),但想必有许多无人机厂商会恨得牙痒痒。
延伸阅读:无人机管理条例亟待细化
库尔曼向本报记者表示,尽管使用无人机送货节省时间、好处颇多,但目前还没有具体计划将无人机送货纳入敦豪的常规服务选项。库尔曼说,其中最大的阻力,就是民用无人机的使用监管问题。尽管敦豪的送货无人机试验项目得到了德国政府的授权,但也受到诸多限定。首先,只能在德国航空管理部门及德国交通和数字基础设施部划定的受限飞行范围内,进行投递。其次,试验期间的每次飞行都在诺尔代希的地面监控站监控下进行,必要时监控站可以对飞行进行紧急干预。此外,每架无人机都必须在航空管理部门专门注册。目前,德国对民用无人机的使用限制主要出于安全性、隐私和数据保护等方面的考虑。“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已经将民用无人机投入到检测基础设施、抗震救灾和喷洒农作物等方面。但是这些运用还只限于单个国家的层面,根据各国自己的规章执行。针对民用无人机的使用条例,目前尚未有欧盟层面的框架条款。”库尔曼表示,有必要就民用无人机的联合标准展开一次欧洲范围内的公开对话,以规范测试、最终制定使用标准。这将有助于拓展无人机的应用领域,例如将边远地区的急需物资运输等服务常态化。
正在积极试验无人机送货服务的美国亚马逊公司,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根据美国目前的监管规定,该服务仍然受到很多限制。根据美国联邦航空局的规定,无人机只能在白天视线以内飞行,飞行高度不能超过122米,操作员必须持有飞行操控资格证书和体格检查证书。
国际无人机联盟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布莱恩·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联邦航空局考虑批准更多低风险的无人机应用,企业界与政府应共同努力,使无人机应用突破‘视线以内’的限制,这是无人机送货等商业化运营的基础。”
美国近年来相继出台或酝酿出台相关法规,对无人机实施分类监管。从用途上来说,无人机分为公用、商用、科研三种用途,目前美国联邦航空局规定,政府等公共用途无人机适用特殊监管规则,出于公共目的的无人机使用,使用方需持州或者县市政府执法部门提供的证明信,向联邦航空局提出申请。如果通过申请,联邦航空局将在60天内核发《公共无人机操作证明》,有效期一般为两年。对于以娱乐或科学实验为目的的无人机飞行,只是一般性要求不能威胁公共安全。
商用无人机是监管重点,也适用个案批准规则,企业和个人需向联邦航空局提出申请,批准后,核发《民用航空操作证明》,不过标准很严格。在联邦航空局最初接受申请的9个月里,超过400家公司和个人提出申请,但只有39次飞行获得通过。由于审批程序复杂,耗时费力,大量据称技术上可行的应用被暂时搁置。
上个月,美国联邦航空局的新规草案对25千克以下的小型商用无人机飞行做出了明确限制。由于该机构倾向于认为目前无人机技术还达不到安全条件,因此草案规定无人机适用一般航空飞行的“目视避让”原则,机器必须在操作人员的视线内,遇到飞机必须避让,并且无人机只能在白天飞行,飞行高度不得超过150米,时速不得超过160公里,不得从人群飞过,不得从无人机上扔东西,如果有可能危害其他航空器、人员或财产安全,必须中止飞行。草案对无人机操作人员的资质也进行了详细规定。12月14日,美国政府宣布,重量在250克至25千克之间的无人机属于小型无人机,多用于娱乐,必须进行登记实名注册,并登记家庭住址和电子邮件。
此外,为了进一步系统性地进行安全测试和数据采集,美国联邦航空局专门在阿拉斯加、内华达和纽约等6个州设立了无人机研发与测试实验基地,并向社会予以开放。为了使无人机逐步融入现行的航空飞行管理体系,联邦航空局还于今年成立“卓越中心”,从大学等机构遴选专业人员进行飞行安全、环境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和教育培训,并对相关项目提供资助。
今年4月,日本首相官邸屋顶发现小型无人机的消息,引发了媒体对于无人机使用安全问题的关注。为此,日本于今年通过了新的航空法修正案,该法案旨在对小型无人机进行管制,防止事故发生,这是日本首次以无人机管制为目的对航空法实施修订。修正案规定,无人机在机场周边及住宅密集地飞行时,必须得到国土交通省的批准;原则上禁止无人机夜间飞行;在飞行过程中,无人机不能离开操纵者视线范围;不得携带爆炸物等危险物品,禁止在大型活动场所飞行,禁止在超过150米的高度飞行。修正案还规定,如果违反,最高将处以50万日元(约合2.6万元人民币)的罚款。该法案于12月10日起正式实施。
与此同时,由企业与科研人员组成的日本UAS产业振兴协会,从今年10月开始,为无人机的操纵者及运营管理者提供培训及资质证明。该协会事务局长熊田知之表示,培养掌握正确知识和操纵技能的人才,将助力无人机产业发展。该协会还在茨城县筑波市及京都府精华町开设了无人机专用试飞场供操纵者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