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机器人行业的补贴动作以高频率出现,尤其是各地政府纷纷效仿,兴建产业园,大力招商机器人相关企业,出台机器人企业补贴政策等。作为极具话题性和敏感性的词汇,众人对我国实行的机器人补贴行为议论纷纷,褒贬不一。其实,无论是收到补贴的企业还是没有享受到补贴优惠的企业,最为重要的目标是把自己的产品做好,用品牌信誉和影响力去赢得市场。
机器人大补 各地开花
7月30日,国家发改委新闻发布会公布了新兴产业、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2个重大工程包的主要内容。至此,国家发改委已经确定的11个工程包全部公布完毕。其中,机器人成为备受关注的产业之一。
随之,全国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机器人相关扶持政策,据新战略机器人研究所统计,目前已经有37个省市地区出台了机器人相关政策。其中,大部分都对本体的扶持资金作出明确规划,并对使用机器人的制造企业作出补贴和扶持。 各地支持政策的对象主要有两个,一是机器人产业链,二是机器人用户。支持措施上,主要利用资金、税收、土地以及人才等优惠政策促进机器人的制造及应用。其中不少地方都“赤裸裸”地直接投入巨资奖励机器人的应用,可见发展机器人产业的决心。此外,公平服务平台建设也是多地的主要支持措施之一。以下为部分省市地区对机器人产业做出的明确扶持政策。
机器人大补之后,行业要的是“强壮”而不是“虚胖”。
机器人大补反响不一
从机器人 受到国家和各地政府的补贴以来, 业内对补贴的反响不一,有人认为这是在助长机器人行业虚化浮躁的风气,不利于机器人行业的市场化发展,也有人认为国家补贴是对机器人行业的重视和扶持,增强了业内的信心。
赞成方表示,国家对机器人行业的大力投入,表明了政府对机器人的扶持决心,对于新兴的机器人产业而言,这无疑是强心剂。
反对方则有更多理由提出疑问。首先,补贴的结果是肥了胖子和外来者。
目前,我国的机器人行业补贴多以终端补贴和各地龙头企业补贴为主。如广东等沿海地区正在火热推行“机器人换人”,而政府部门通过对购买机器人的企业给予不同程度补贴的方式,促进传统产业大量使用机器人。亚洲制造业协会首席执行官罗军指出 ,机器换人”虽然促进了传统产业的升级,推广了机器人技术的使用,但是由于中国机器人企业缺乏竞争力,在大量推广使用中反而被国外产品占去“蛋糕”的大头,进一步挤压中国机器人企业的生存空间。
此外,机器人企业的补贴程度也是差异明显,有些地方龙头企业享受着高额的政府补贴,而有些中小企业则颗粒无收,这就造成了补贴的雨露不能均沾,企业的心理也不一而同。
再次,巨额补贴采取政府捆绑的方式,催生了“找市场不如找市长”的口号。研究人士认为,产业培育固然应该“找市长”,但“市长”们不能拔苗助长,以免让行业无序竞争,令一些企业盲目壮大,在“找到市场”前已支撑不住,最后成为包袱。
最后,机器人产业大补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企业的生存能力。很多“进补”后的机器人企业,只会坐守其成,一门心思琢磨如何获取更多的补贴,以补贴来养企业,而不会借力发力, 让钱生钱, 这样的结果只会违背政府的初衷,让政府失去扶持的信心。
进补有道 企业须审慎
当前,机器人的各种补贴新法令业内企业唏嘘不已,随着机器人逐渐经历市场为导向的阶段,各地政府终将纷纷回归理性。
目前,我国的机器人企业正在经历激烈的市场竞争态势,无论是备受政府关爱的补贴企业还是个人拼搏的中小企业都应该认清现实,始终坚持以产品品质为基石,以开拓市场渠道为先导,以创新产品形式为出海口,真正的打一场有准备有耐心的仗。作为政府而言,审时度势,把握好财政补贴这一有力的无形杠杆,调整产业结构,还原机器人产业健康、有序、理性的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