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容桂—自动化改造产研销的试验田
在容桂,格兰仕、万和、顺威等知名企业已率先做出智能化尝试,然而,对于星罗密布的中小型企业来说,受限于财力、资源,智能化改造步伐缓慢。2013年年初,在容桂政府的强力撮合下,依托广东自动化研究所成立的顺德自动化应用技术研究中心进驻容桂。机器人代工生产,在顺德的家电龙头企业已不算是什么新鲜事。早在2010年,美的集团家用空调生产车间已广泛应用各类三轴、四轴机器人。至2011年下半年,美的集团机器人应用进一步提速。
在容桂,家电巨头们也不遑多让。去年4月,格兰仕就宣布斥资30亿进行自动化工厂升级,产线效率提升62%;另一家巨头万和也早已实现机器人代工,而且还在陆续引进机器人生产设备。
“对于这些家电巨头来说,他们有足够的资金和资源,去支撑他们的智能化升级,但对于容桂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多数时候只停留在设想上。”中心主任蒋晓明告诉记者,在进驻容桂前,他们曾对当地的需求做过一番调研。调研显示,顺德地区出现的“用工荒”和“用工贵”问题是各类型企业普遍存在的重点难题,有90%的企业存在用工缺口,缺口大约在20%左右,而劳动力成本则每年上升约20%-30%左右。荣桂是广东自动化研究所落地的第一个镇街,看重的就是其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在这里,中心的研发成果可以更快地转化应用,产生经济效益”。
在还未接触企业之前,中心的研发更像是“闭门造车”,不少成果都缺乏转化的支撑,“有的研究成果虽然先进,但并不是市场所需要的。”蒋晓明称,现在中心的研发团队会更有针对性,因为每一项研发都是从企业需求出发,“和企业老板聊天,他们经常会谈到生产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恰恰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去解决,这样转化效率非常快”。
目前,研发中心会投更多的精力于具有推广性的产品研发。蒋晓明发现,容桂的制造业集中在家电、机械制造和化工三个类别,因此在研发过程中会更多考虑行业共性问题,一个产品一旦在一个企业中间试验成功,那么它就具有强大的可复制性,可以推广到容桂其他同类型的企业当中。
基于这样的考虑,中心在为企业研发产品的时候,会最大限度地降低研发成本,降低示范企业的投资成本,蒋晓明说,“现在需要的是能够成功做成一个可应用的产品,这样其他企业看到了就会使用,产品得以推广,才是真正的价值。”两年时间里,通过容桂政府搭台,中心陆续与多家企业有过交流,并且也与部分企业达成合作公示,一些产品正在研发阶段,其中就包括自动化装备和机器人。
A 电路板插件自动化更加高效
插件的自动化是中心的一项重要研究。在家电、电子等企业中,每个产品中间都必定会有一个电路板,而这些电路板上都有各式各样的微小电子插件,实现自动化后,机器操作可以减少主观误差,并且效率会有明显提升。
蒋晓明介绍,在调研中发现,一些企业聘请工人装配,由于缺乏管理,有的甚至还没有形成流水线,都是各干各的,这样的生产效率非常低,而自动化流水线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B 机器替代人工发泡保证质量
中心与容桂一家制造消毒柜的企业开展的一项研发,是解决消毒柜发泡过程中的自动化问题。蒋晓明介绍,研发之后,原本需要人工发泡的工序全部由机器代替,节省人工成本的同时,还可以减少残次品的产生。
据介绍,消毒柜的发泡由人工操作时,多数是凭借经验操作,但如果发泡剂使用不当,或者没有发泡到准确位置,都有可能出现不良品,产品质量难以保障。但机器操作就全部设定成标准化的,用量与范围都精细规定,误差极小。
C 机器人搬运电缆线圈降低风险
在一些机械制造企业经常会使用到由电缆一圈圈围起来的线圈,中心现在合作的一家机械制造企业中,单个线圈的重量可能达到270公斤。
“绕圈与搬运全部都是人工在做,工作繁重不说,也具备一定的风险。”蒋晓明介绍,现在中心就在协助研发搬运机器人,由机器人代替就免去了类似风险。
“智造” 渝北临空制造业借航起
从两年前34家世界500强落户渝北,到2014年已经攀升到70多家。越来越多的世界500强选择入驻渝北,其中不乏美国科勒、嘉陵本田、中国移动、惠普这样的行业巨头。巨头的创新引领,为渝北实现“智造”树立了瞩目的标杆。
与此同时,渝北区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把创新作为提升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由此推进了渝北区传统产业结构从当年“傻大黑粗”的制造业,蜕变为让人炫目的“智造”业。正是这些“智造”,带动渝北工业实现了蜕变。
在人们的印象中,传统的制造业车间里,工人众多,机声隆隆,繁忙有序。而今,渝北区发挥临空优势,大力发展临空制造业,依托四大产业集群基地,不断实施创新引领,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让车间里不都是人来人往,而是彰显出人虽不多却因高科技带来了高效能,使临空制造业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蜕变,奋力凭借临空的优势而展翅起航。
创新政策的激励,让渝北区企业纷纷走上转型升级的路径。位于渝北区空港工业园高堡湖路1号的南方英特空调有限公司,也充分彰显了从制造变身“智造”的优势。在一个小小的车间里,一整套的电子设备正在进行着对机械手臂的全程数据把控和操作监测。
“以前也在流水线上工作过,耗费时间长、误差率高,每天累得下班就想睡觉。”盈丰升车间工人蹇庆生说,现在安装了智能操控设备后,只需要调节数控机箱,车间里就能自动工作起来,这台“宝贝”通过数控网络操控,过去两个人半个小时才加工一个部件,现在一个人8分钟就能完成同样的工作。
而作为产销量位于全国三甲,已有60年发展历史的中国驰名商标鸽牌电线电缆有限公司,通过不断研发创新提升产品质量,依托空港工业园的临空优势,也让产品走出了国门,“飞”向了海外的市场。
不仅如此,渝北区汽摩等其它传统产业也坚持以产业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积极抢抓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机遇,以转变生产方式为主线,依托开放开发平台,着力推动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为把渝北区建成重庆市创新中心和国家级现代制造业基地的核心区作出积极的贡献。
浙江加快自动化进程 五千亿发展机器人应用
2012年,浙江省共有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13685家,资产总计达20050亿元,比上年增长8.8%,占全省规上工业总资产的36.5%;规上工业总产值19723亿元,完成销售产值1909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7%和5.9%,产业规模居江苏、广东、山东之后列全国第4位;实现增加值3554亿元,增长6.9%,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2.6%;完成投资2518亿元,增长15.6%,占制造业投资的47.3%。
浙江省不断推进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化、特色化发展,培育发展了一批民营企业活跃、产业特色明显、配套较为完备的装备制造基地,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高端产品、重点企业和优势行业。船舶制造、电子元器件、轴承、数控机床、纺织服装机械、包装机械等装备产业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数控机床、空分设备、工业汽轮机、电除尘设备、余热发电锅炉、DCS控制系统、塑料机械等已为国内重大工程配套或替代进口。
近年,企业融资成本持续上升,去年浙江规模以上企业利息支出增幅达21.2%,今年前4个月融资成本仍在高位震荡,约有71.1%的企业认为当前开展“机器换人”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成本太高。而企业通过自研设备实现机器换人的方式只适用于行业龙头企业,目前使用人工仍比机器便宜。
调查显示,机器换人总投资为100万~500万元的企业最多,占26.8%;其后依次是1000万~2000万元的占18.2%,500万~1000万元的占17.1%。投资回报周期为2-3年的最多,占27.9%,业内人士表示,浙江民企居多,规模不大,机器换人两三年的投资回报期已是它们的耐心极点。
另外,政府对机器换人的政策激励不够,针对性也不够,以及企业对现有的相关优惠措施知之不多等也是阻碍机器换人的因素。调查透露,企业最希望政府采取的激励政策中,高达81.3%的企业希望“按照购买机器设备费用,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69.7%的企业希望“按照自主研发设备投资额,给予相应的财政补助”。
目前,从浙江省经信委获悉,在招工难、用工贵的倒逼下,浙江率先实施机器换人工程,计划在未来5年,每年实施5000个机器换人项目,实现5000亿元机器换人投资,推动工业生产方式由“制造”向“智造”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