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国际平均替代率是0.58%,中国只有0.23%。即中国99.77%的工作不能被机器人替代,但反过来讲,也证明了未来机器人(产业)空间的巨大”,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理事长曲道奎表示,中国机器人产业正处在重大的转折点。“十一五”以来,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年均增长率达到30%左右。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市场共销售工业机器人近3.7万台,约占全球销量的五分之一,总销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曲道奎介绍说,2000年到2003年,中国机器人市场几乎为零;从2004年到2008年,机器人进入到起步阶段,有一定的市场了,出现几千台;从2010年至今,则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去年中国的机器人接近37000台,“但也还是刚起步阶段,中国正好处在机器人发展的大的阶段上”。
中国具备了基本的机器人技术基础,具备了基本的机器人产品基础,具备了基本的机器人产业基础。曲道奎援引数据称,目前中国股市具有机器人概念的,或者有机器人相关产品的,包括零部件、包括产业链上的产品,已经有五十余家;而从事中国机器人行业的非上市公司,中国有482家,其中80%是以系统和应用为主。值得说明的是,去年中国机器人行业接近37000台的销售量,其中国产机器人是9500台,占了中国市场的四分之一。工信部人士表示,2013年我国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还是以中低端的三轴、四轴机器人为主,高端的六关节轴机器人占比重还不足6%;外资品牌销售的工业机器人中多关节型机器人占全国工业机器人销量的比重达到62%,即我国自主品牌的产品还远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求。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吴磊表示,“国内的机器人产业进入了爆发式增长,但机器人的应用还是不足,我们并不缺少产能,缺的是核心的技术,自主品牌和应用”。对于现状,曲道奎指出,“现在的机器人叫机器人,实际上只是机械手”,甚至只是一个机械臂,只能在速度、精度、负载方面起作用,做机械性的工作,真正在灵活性的工作上,机器人无能为力,而这是99%的人力工作没法被替代的主要原因。曲道奎表示,中国机器人产业正处在重大的转折点,“以前的机器人只是一个机器,强调的是速度、负载、可操作性,今天的机器人,强调交互性、灵巧性、安全性、智能性,现在机器人正在进行着由机器向人的进化”。传统的机器人下一步要在柔性、双臂、人机协同等方面发展,最终机器人要往智能化、易用性、安全性、交互性趋势发展。
工信部人士透露,工信部正在组织制定我国机器人路线图以及机器人产业“十三五”规划,以加强行业管理,进一步推进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他还表示,将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建设;加大对机器人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强对机器人产业的政策扶持;探索建立机器人产业准入制度;搭建产需对接平台为重点,促进工业机器人的推广应用;开展培育各家机器人产业推广示范基地的工作;加强机器人的宣传和科普。
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预计,到2017年,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将达到10万台,工业机器人保有量超过40万台。
根据去年底工信部发布的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培育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8-10个配套产业集群;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到45%以上,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台数)达到100以上。但是,上海机器人行业协会会长徐建国强调,发展机器人产业要避免当年风电、光伏等产业的尴尬,要防止产业过热,避免产能过剩。徐建国还表示,对国内机器人产业技术能力缺失、自主品牌“上不来”的问题存在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