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这一切有一点像在科幻小说里的情节,但是科学家们确实建造出了可以自己繁衍后代并不断进化的机器人。而且在这一过程不需要任何人类的涉及。
机器人科学家们研发的“妈妈”机器人不仅可以独立完成“生产”,而且还可以检测自己的“孩子们”哪个最适合执行特定的任务。随后,“妈妈”机器人再按照检验出的最优结果去“生产”下一代“宝宝”机器人。于是,这些优点便一代接一代的传下去了——有点像动物界的物竞天择。
妈妈机器人(右)可以独立创造并生产宝宝机器人(左)
这些“妈妈”机器人是由剑桥大学的lida博士带领的工程师团队打造的。她们可以在没有人类涉及的情况下,“产下”由一至五个塑料立方体以及一个小发动机组成的“宝宝”机器人。
宝宝机器人
在五个独立试验中,妈妈们设计、生产并检测自己的十个孩子,随后利用上一代的最优结果去建造下一代。这些优势优点“代代相传”,在不断地筛选淘汰后,最后一代的机器人可以用第一代的两倍速度完成任务。
这样的自然选择,主要是通过生产,筛选,再生产,再筛选……随后完成选择的。这也是“妈妈们”主要做的事情,工程师们可以观察到物种的进化与多样化。对于每个机器人宝宝来说,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基因组”。这些“染色体组”是由一到五个不同的基因组成,其中记录了机器人的所有特征信息,包括形状、结构以及发动机控制。像自然界一样,机器人的进化也主要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其中包括置换突变、移码突变、缺失突变以及插入突变。妈妈机器人通过测量“孩子们”在固定时间内可以行驶的距离来进行“最优”选择。
每一代中最成功的个体将会在下一代中保持不变以保留自己的优势特征,而最不成功的个体将会接受基因改变和重组。
实验人员发现突变基因会不断出现并且性能会越来越好。最后一代中最快个体的平均速度是第一代最快个体的两倍。这一改变不仅取决于系数微调,也由于“妈妈”机器人可以不断创造新造型、新运行模式的机器人,这一点是人类无法做到的。
Lida博士表示:“在生物界中,智慧是怎样产生的一直是一大谜题,而我们正在用机器人技术去探索这一难题。一提到机器人,我们就想到利用它们去完成反复性的任务,用它们去进行大量生产,但是现在我们想看到的是机器人可以有能力去完成创造创新。在自然界,生物体可以不断改变自己的物理特征从而适应环境的变化。这样的调节能力让生物有机体可以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中适应并生存,比如说从在水中生活逐渐转移到陆地。
但是机器不是这样调节的。它们“一辈子”都是一个形状,而且也不能确定如果他们改变形状是否能更好的适应环境改变。
目前,可以自己独立完成进化而不需人类干涉的机器人逐渐成为一个流行的研究领域。很多研究作品是利用计算机模拟完成的。尽管研究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上千次模拟实验,甚至获得数十万种可能结果,但是虚拟和现实显然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Lida博士的实验从大自然的进化理论获得灵感并应用到机器人进化中。和动物相比,完成同一件事机器人可能需要10到100倍的能量。在lida的实验室中,有大批不停跳跃的机器人,这是从蚂蚱、人类甚至恐龙那里获得的灵感。
Lida表示:“让机器人像人类一样思考、行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们确实可以从自然界那里获得很多有用的启示并应用到现代科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