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汤港股上市——起底中国AI四小龙进化历程 - 产业资讯 -移动机器人 -新战略机器人网-工业、服务、AGV机器人产业资讯传播者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产业资讯 >>正文
分享34K

商汤港股上市——起底中国AI四小龙进化历程

发布时间: 2021-12-31 09:12:06 来源:移动机器人产业联盟

核心提示: AI产业,一片红火还是一地鸡毛?

12月30号,商汤科技正式在港股上市。据悉,商汤科技最终发售价定为每股3.85港元。据此计算,公司将收取的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估计约为55.52亿港元。

商汤集团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徐立博士也在上市仪式致辞中表示:“每个时代的企业都承载着各自不同的希望和责任,我们的命题是如何从生存、追赶到发展与开创。当我们看到了技术的巨大突破,商汤人希望推动技术落地,用技术突破去重新定义场景和模式,去刷新大众对于人工智能的认知。商汤人始终坚信人工智能技术变革带来增量价值,必将推动普惠和公平的智能时代到来。我们将和投资者、合作伙伴一起,推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建设,赋能百业,普惠众人。用我百点热,耀出千分光。”

商汤科技的上市无疑给中国AI产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而作为中国”AI四小龙“,商汤、旷视、云从、依图的发展历程,某种程度上也能看作是中国AI产业的发展史。

商汤科技:“1+1+X”的平台化战略

2014年,香港中文大学汤晓鸥教授带领团队发表了DeepID系列人脸识别算法,全球首次超过人眼识别率,击败Facebook。为了使研究成果能够顺利商业化落地,创造更多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科学家们于当年10月正式创办商汤科技。

2015年,商汤开始研发深度学习培训框架SenseParrots。

2015年5月,融360联合商汤科技推出名为“天机”的风控系统,2015年8月小米推出操作系统MIUI7,其中发布的宝宝相册,正是联手商汤科技共同打造的新卖点。

2015年中国移动全面实行实名认证,主要通过身份证OCR识别,以及人脸识别两大技术实现。在中国移动的两项公开招标中,商汤科技最终在数十家竞标公司中胜出。

2014~2016年,商汤科技主要投向两个地方:一是“人才垄断”,商汤找来这个领域所有能找到的顶尖科学家,垄断了150多位深度学习方向的博士;二是搭建硬件计算平台,从英伟达买入6000多块GPU,自建超算中心。

依托于强大的深度学习平台和超算中心,商汤后续研发了一系列AI技术,包括人脸识别、图像识别、文本识别、医疗影像识别、视频分析、无人驾驶和遥感等。

商汤提出了“1+1+X”的平台化战略,其中1代表研发和技术产业化,X则代表赋能百业。2019年商汤进行了新一轮组织架构调整,将国内事业群分为智慧城市综合业务事业群、移动智能事业群和新兴创新事业群,其中新兴创新事业群关注领域并不固定,聚焦于行业潜在增长机会,包括医疗健康、教育等团队均源自这一事业群。

当前,商汤科技的收入主要来自四个板块,分别是智慧商业、智慧城市、智慧生活和智能汽车。2018年时,智慧商业是商汤科技最主要的营收来源,占比达46.1%,不过随后的几年,智慧城市的收入占比不断提升,2021年上半年,商汤科技来自智慧城市的收入达7.86亿元,占比47.6%,超过了智慧行业6.47亿元的收入。

而2018-2020年及今年上半年,商汤科技营收分别为18.5亿元、30.3亿元、34.5亿元、16.5亿元,同期亏损34.3亿元、49.7亿元、121.6亿元、37.1亿元,三年半累计亏损242.7亿元,折合日均亏损1900万。

资本方面,据天眼查显示,成立七年间,商汤科技完成了 12 轮融资。

2014 年 11 月,IDG 资本成为商汤科技的天使轮投资人,投资数千万美元,并在 2016 年参与 B 轮融资。

2016 年,StarVC 投资商汤 A 轮和 B 轮。B 轮投资人还有万达集团和鼎晖投资。

2017 年,AI 公司迎来资本风口。商汤当年完成三轮融资,涉及的有 17 家著名机构。

2018 年,正值资本寒冬,但商汤对投资人的吸引力不减,经过多轮融资的商汤科技又获得了由阿里巴巴领投的 6 亿美元 C 轮融资。这在当时,已经创下了全球人工智能领域融资记录。

2020 年 12 月底,商汤完成 Pre-IPO 轮募资。投资方未公开披露。根据公开信息商汤估值约为 130 亿美元。

据招股书披露,商汤科技的历史总融资金额为 52 亿美元。

商汤2018-2020年复合增长率达36.4%。2021年上半年,商汤营收从2020年同期的8.61亿元增长至16.52亿元,同比增长91.8%,毛利率由2018年的56.5%显著提升至2021年上半年的73.0%,规模效应明显。

2018年至2020年,商汤科技研发开支分别为人民币8.48亿元、19.16亿元和24.53亿元,分别占同期营收的45.9%、63.3%和71.3%。今年上半年,商汤科技研发支出17.7亿元,占营收比高达107.3%。而此次IPO募资的资金,商汤也明确表示预计将60%用于研发。

旷视科技:发力AIoT

2011年10月,旷视科技在北京成立。创始人印奇、唐文斌、杨沐均毕业于清华姚班。

2012年,旷视基于云端的视觉开放平台「Face++」进入业界视野,以SaaS产品的形式服务全球开发者及企业用户,为其提供数十种AI能力。

2015年,旷视进入城市物联网领域,不断强化硬件能力以配合尖端计算机视觉算法。

2017年,旷视开始涉足供应链物联网。2018年,旷视科技通过收购艾瑞思机器人之后,形成了供应链物联网解决方案能力,该业务包括仓储物流数字化、工厂制造数字化和零售业数字化解决方案等。2019年1月,公司发布了智能机器人网络协同大脑“河图”,正式宣告进军“AloT+物流供应链”领域。

至此,旷视已经基本完成了“3个场景”的布局。Face++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2019年1月,旷视科技公布了公司的全新LOGO,由此前的“Face++旷视”更改为“Megvii旷视”。

在旷视,“AI核心能力、自研AIoT操作系统、AI重新定义的硬件”被定义为公司的三大核心能力。

2020年3月,旷视正式对外发布AI生产力平台Brain++,Brain++包括深度学习框架 MegEngine(旷视天元)、深度学习云计算平台 MegCompute 以及数据管理平台 MegData,将算法、算力和数据能力融为一体,并开源了其中核心的深度学习框架旷视天元。

旷视也在积极寻求上市。2019年8月旷视科技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申请书。2020年2月,港交所网站显示,旷视科技的聆讯资料状态变为“已失效”。

港股上市失败的旷世科技转向了科创板。2021年1月北京证监局网站公示了中信证券关于旷视科技首次公开发行存托凭证并在科创板上市辅导基本情况表。2月2日,发布了旷视科技辅导工作进展报告第一期;3月10日,旷视科技上市辅导工作总结报告公布。3月12日,旷视科技向科创板提交了招股书。9月9日,旷视科技IPO审核通过。

资本方面,据了解,IPO之前,旷视科技进行了10轮融资,累计金额超过19亿美元。

依图科技:转型AI芯片+算力厂商

依图科技成立于2012年,联合创始人朱珑和林晨曦是高中同学,朱珑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统计学博士,从事计算机视觉的统计建模和人工智能的研究。林晨曦则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后获得计算机科学工学硕士学位。

依图首先瞄准的是安防市场。

2015年,依图科技研发的“蜻蜓眼”系统获得“公安部科技进步奖”,与阿里云合作搭建“贵州公安交警大数据实时作战云平台”,招商银行将依图人脸识别技术推广到全国1500家网点,与浦发银行合作的“人像识别平台及直销银行远程开户视频认证建设项目”投产,实现VTM和手机银行的人脸身份认证。

2016年,依图科技开始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医疗领域,还成立了子公司依图医疗,由阿里云原产品总监、挖财网前CTO倪浩博士担任依图医疗总裁。

依图科技面向医疗领域研发出了care.aiTM系列解决方案,覆盖智能医疗临床决策、智能医疗大数据及智能医疗管理领域,可为医院、体检中心、政府机构等提高医疗科研效率、诊疗能力以及服务水平。

2019年,依图科技发布了自己首款深度学习云端定制SoC芯片questcore™,依图联合创始人兼CEO朱珑提出”算法即芯片“的口号,依图经过“视觉-语音-芯片”三连跳,成为一家涵盖视觉到语音、从软件到硬件的全能型AI公司。

2020年11月,依图科技率先递交了科创板IPO申请,2020年11月4日上交所受理了依图科技的IPO申请,并于2020年12月1日进入问询阶段。值得一提的是,在依图科技IPO的过程中,曾两度中止。2021年3月11日,依图科技及保荐人主动要求中止审核,彼时上交所中止其发行审核,3个月后恢复审核;6月11日依图科技IPO再度中止。

终止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与其三年半亏损72亿元有关。依图科技招股书显示,其2017年、2018年、2019年与2020年上半年营收分别为6871.89万元、3.04亿元、7.17亿元与3.81亿元。同期,依图科技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66亿元、-11.61亿元、-36.42亿元和-12.99亿元,截至2020年6月末,累计未弥补亏损超过72亿元。

而根据公开信息,自成立以来,依图科技已经历10轮融资,累计融资额度超25.67亿元。资本的输血显然并不足以支撑持续性的亏损。

在中止上市后,依图科技旗下的依图医疗也被出售给昔日的竞争对手深睿医疗。在动脉网2020年发布的榜单中,深睿医疗以50亿元的估值位列数字医疗榜前列,而依图医疗的估值与深睿医疗大致相当。双方的合并,被认为是中国AI+医疗影像领域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并购事件。

云从科技:人机协同+人工智能

云从科技成立于2015年,孵化于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云从的第一单业务,是帮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做远程开户的身份认证系统。云从也由此迈出了商业化的第一步。

云从首单业务来自金融机构,而这后续也成为其主要方向之一,此后,云从相继推出了从柜台、自助机具、网上银行到机房运营的标准化解决方案。

而以此为基础,云从科技在技术和服务上奠定了自己的优势,并凭借中科院背书逐渐占据了国内银行业的大半市场份额。

2016年上半年,云从开始正式涉足安防。

第一笔业务就是来自广东公安厅,任务是做人证静态检索,即通过天网拍到重点人员照片,从人口库中检索具体信息。

获得广东省公安系统的认可后,云从逐渐从金融跨界进入安防。此后,还蔓延到机场、新零售等领域。

伴随着业务领域的扩大,如何快速、大量的复制落地经验成为云从探索的重点。云从科技将发展方向定位在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并新增了机器人、物联网技术研究投入,试图构建更为标准化的AI产品。借助底层操作系统这一统一入口,云从科技就可以提供人机协同相关算力、算法、数据管理能力和应用接口,从而构建自己的生态闭环。

2021年7月,云从科技在科创板正式过会。

招股书显示,当前,云从科技有两大业务板块,一是人机协同操作系统,二是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人机协同操作系统营收逐年上升,2018年-2020年期间,高毛利率的人机协同操作系统业务营收占比从6.41%增长到31.50%,毛利率分别为 75.55%、89.30%和 75.86%。

而毛利率较低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业务营收占比从93.59%降低到68.50%。

2018年-2020年,云从科技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4.82亿元、7.8亿元、7.51亿元,2018年-2020年期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8亿元、-17亿元(其中股权激励费用达13亿元)和-6.9亿元。

虽然处于亏损阶段,但未对其业务扩展产生重大不利影响,2018年--2020年,云从科技实现收入的客户数量从324个增长到1,264个,报告期内新增非新基建项目订单数量分别为926个、2,256个和2,178个,新增非新基建业务订单金额分别为66,560.90万元、70,434.13万元和83,210.96万元;

除非新基建业务外,云从科技紧随国家新基建政策,积极拓展新基建业务,2020年,云从科技承接新基建业务订单数量共2个,合计合同金额达8.51亿元。仍在高增长阶段,预计未来三到五年将触及盈亏平衡点。

2018年-2020年,云从科技核心技术收入分别为 14,343.33 万元、 42,100.06 万元和 52,444.28 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29.72%、53.94% 和 69.82%,呈上升趋势。

而与其他AI龙头企业一样,云从科技一路走来也获得了多轮融资,总融资额超过了30亿元。

无论是已经上市的商汤,还是走在上市路上的旷视、依图、云从,“亏损”仍旧是主旋律。未来,对于这些AI独角兽来说,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能否保持持续增长,实现真正的盈利才是关键。

【免责声明】所刊原创内容之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新战略机器人网无关。新战略机器人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信息,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zl机器人”的所有作品,著作权属于新战略机器人网站所有,未经本站之同意或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重制、转载、散布、引用、变更、播送或出版该内容之全部或局部,亦不得有其他任何违反本站著作权之行为。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转载、散布、引用须注明原文来源。

分享到:

关闭对联广告
顶部微信二维码微博二维码
底部
扫描微信二维码关注我为好友
扫描微博二维码关注我为好友